从古至今多少的圣贤英雄,
因为对自我的一生有规划,
才能为人间留下贡献,
留下榜样,留下言教,留下历史功绩。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行事要有规划,才有依循的方向及目标。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兢兢业业,用心教育,他规划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树立了儒家圣人的风范。印度的修道者,一生也有四个时期的规划:
第一,梵行期:8岁拜师求学,以12年学吠陀,习祭仪。
第二,家住期:20岁,返家结婚生子,祭拜祖灵,经营俗务。
第三,林栖期:儿子成年后,家产让子,自己栖居树林修苦行,专心思维,过宗教的生活。
第四,遁世期:退休的时候,断绝世俗执着,被粗衣,持水瓶,游行遍历。
传统丛林中,也有每个学习的阶段性。例如“五年学戒,方得听教参禅”,意思是在律仪上受过严格训练,净化自己的身心,养成高尚的气质,合度的行止,然后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参究话头;又如“十年之内莫游方”,指的是一个出家人的成长,起码要有10年时间的熏陶,才能有坚定的道心、成长的道业,因此这段期间,应该沉潜养成,努力充实自己,不宜外出攀缘。
到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一个20岁的青年,学校毕业一直到退休之龄,只要认识自己的性向才能,不断自我充实,无论是经商、体育、打球、甚至下棋、舞蹈,一样可以发挥所长,散发生命的热力,发展出一片天空来。
身为佛教青年到底要如何作生涯规划呢?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