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无安之处(1 / 1)

要找一个住处,什么地方最好?平安之地?安全之地?安乐之地?如果出家人这么想就错了,这是自了汉!一出家,马上找安乐的地方,这是错误的。没有种植,怎么会有收成?出了家,要先学习结缘,学习奉献,学习吃苦,学习住在无安之处。

曾有一位信徒说:“基督教的神职工作者,称为牧师,牧师就是要牧羊、要工作、要度化众生;佛教的出家人,叫作僧宝,是住在寺庙给人供养的,所以佛教没有力量。”这虽是偏激的想法,但事实上,佛教里确实有人就是不肯奉献、不肯牺牲、不肯普度众生。所谓菩提心是“上弘佛道,下化众生”,既不能上弘又不能下化,怎会有菩提心?没有菩提心,就没有佛法。所以出家,必须找出一个住处,一个“无安之处”来成就自己。什么是无安之处?

(一)苦难是无安之处

严寒冰霜下,唯见梅花挺拔;浊秽污泥中,独显莲花不染。修道的人,要在苦难的地方,坚毅意志,来成就佛道。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娑婆世界,在五浊恶世住世,即因为苦难中容易成就佛道;地藏王菩萨到苦难的地狱度化众生,他们都以苦难为安乐。我们修道者,要有不惧苦难的意志,热时往有火的地方去,冷时往冰寒的地方去,才能见到佛法的真谛。

佛陀十大弟子中的富楼那尊者,想到输屡那国去,佛陀问:“去做什么?”“去度化众生。”“那里不能去,那里的人很凶暴,他们会骂人。”“骂我没关系,只要他们不打我就好了。”“会打你啊!”“打也没关系,只要不把我打死就行。”“会打死你啊!”“那正好,我就将生命奉献给众生,也奉献给佛陀,了却我此生学道的心愿。”富楼那尊者即是具有不畏苦难、牺牲奉献宗教情怀的圣者。

古代高僧大德,都是为求法、传法、克己、度众而不辞苦难的人,如玄奘、法显的西行求法;鉴真60岁目盲,仍为广传戒法东渡日本;真谛为译经弘法,流亡飘泊中国20多年;智舜为修禅观,刺股制心等,都可以作为我们的楷模。所以,现代的出家人学道,不要只求安乐,应从苦难中长养自己的道心,锻炼自己的意志,来成就道业,即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二)异乡是无安之处

偏远的异乡,要经历语言、风俗、文化、生活习惯的考验,也是无安之处。出家人出了家,要以大众为家,以弘法利生为家,以精进求道为家。所谓“处处无家处处家”,必须没有地域观念、没有异乡观念。

东汉时期的摄摩腾、竺法兰,远从中印度到中国,只为译经弘法;日本最澄、韩国义湘,千里跋涉至中原,只为学习大乘教法;在四川出生的马祖道一及在广东出生的石头希迁,继承惠能大师禅法,将佛法扩展到江西、湖南一带,这都是祖师们为了求法度众,不辞辛劳到异乡的实例。近代的铃木大拙,把禅法传到西方国家,也是抱持这样的精神。

20世纪70年代,佛光山正在美国筹建西来寺,慈庄法师和依航法师在时局不稳中,到处拜托人签字,透过几万人联署,美国政府才知道有这么多人需要一座寺院,因此才批准佛光山建西来寺。在这10年的奋斗中,两位法师克服种种困难,冲锋陷阵,与许多不认识的人周旋,备极辛苦,但最后寺院落成,也不曾说西来寺是我的。所以,在异乡的无安之处,才能使人更成长。

(三)刀兵是无安之处

刀兵中有流血之危、生命之险,所以有战争的地方,就是无安之处。佛光山常有韩国的军中布教师来访问,他们都是一些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且全都是出家人。韩国的每个军营里都有一位布教师,专为将士们解决烦恼,并鼓舞士气。他们必须在军中布教几年以后,才能被寺庙肯定而升级。日本的高僧、大和尚,甚至基督教里的牧师,也大都是军队里的布教师。

唐朝隐峰禅师,某日见到有两军人马正在厮杀,急忙上前劝阻,但双方都不予理睬,禅师便将锡杖丢掷于空中,以神通异象,阻止了一场杀戮。南北朝时战乱连连,当时的石虎、石勒雄踞一方,嗜杀成性,杀害许多无辜百姓,西域高僧佛图澄为了度化这两位魔王,解救生灵于涂炭,于是入军营中现身说法。出家人应具备他们这种不畏苦难的精神,到刀兵里弘法,以佛法减少世间的杀戮。

(四)忙碌是无安之处

动乱、忙碌也是无安之处,有的出家人会嫌出家生活太动**、太忙碌,那么他出家的目的为何?是为享福,还是为服务众生?佛陀说法40余年,讲经300余会,从未安闲过。苦行意志的锻炼,是修行很重要的体会;在安乐清闲里是不可能成道的。

有的人认为佛光山太忙碌,不愿意来佛学院就读。忙,不好吗?参与开山的建设,是很伟大的事情;参与弘法的活动,是很光荣、有意义的事情。若要清闲,几十年后,睡在棺材里就能清闲了!人要让自己忙碌,生命才会充实;让自己忙碌,才能忘掉自我,成就道业。今日的佛教,不但要团结、要统一,更要动员忙碌起来,才能使佛教有前途、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