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谦卑中长养自尊(1 / 1)

人要有自尊自重的心。自尊自重不是傲慢与自大,自尊自重必须从谦卑中去陶冶。古人说:江海所以能成百川之王,是因为它居卑处下,不拒多少。

与人相处,最得众望的人,是懂得谦卑的人。作为一个佛教徒,所从事的是教义的传播,不但要有自尊自信的信念,更须培养谦卑的美德。

以前的出家人“上与君王同坐,下与乞丐同行”。能够上与君王同坐,那是因为具有尊贵的德行,能得到君王的爱戴;肯与低贱的乞丐并行,那是因为明白“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虽然是乞丐,但人格并无欠缺,能够以谦卑的态度去纳受他们。一个伟大的人物,一定是谦卑的,唯有不成熟的人,才会趾高气扬,傲慢与自大。

谦虚不是畏怯退缩,也非卑劣懦弱,更不是对一切事情推诿而不负责任,当然,谦卑也不是要我们自暴自弃。孟子说:“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一个自暴的人,不可和他讲道理;一个自弃的人,不可与他共事,儒家说培养浩然之气,主要从谦卑中养成自尊,佛法也是一样的道理。

印度比丘以乞食为生,即是要出家人从与众生接近之中,培养谦卑的美德。平常我们至诚礼佛,把尊贵的头匍伏在地上,以双手承接佛陀的双脚,也是要祛除傲慢与自大,养成谦卑的个性。

为什么要谦卑?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为什么要自尊?因为我们没有什么可以怯懦的。西方哲学家说:“一个人如果骄傲,即使是身为天使,也会沦为魔鬼;如果谦卑,虽是凡人,也会成为圣贤。”成熟的稻穗一定会低垂下来,“宇宙有五尺高”,我们六尺之躯的人,要生存在宇宙中,都必须低一低头。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上,我们要学习常不轻菩萨的德行,过那低头而向前的人生。

关于自尊,我为它下了三个定义:

(一)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自信心要建立在自尊的上面,没有自尊,哪有自信?有了自尊,才能培养自信心。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是自尊,“三旬九遇食,十载着一冠”,他对自己的人格有无比的自信。佛教里多少古德深山苦修,甚至三餐无以为继,仍不肯放弃僧侣的尊严,随俗浮沉,他们对自己能体解大道有无限的信心。因为有信心,最后终有所成,所以自尊是自信的基石。

(二)自尊是节操的根本

社会人士有社会人士的节操,佛教徒也有佛教徒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不管什么人,他的节操必须建立在自尊的上面,唯有自尊的人才会尊敬人,自尊的人才不会冒犯人,自尊,是人类高贵的节操。隋朝的道悦禅师,住在荆州时,遇到朱粲造反,朱粲强搜寺中道粮后,命令禅师引路出城,若不从,即予杀害,禅师坐在地上说:“吾沙门也,非引路之人,浮幻形骸,任从白刃!”这种从自尊而产生的节操,虽是盗贼,也不得不肃然起敬。

(三)自尊是人格的标准

一个人有没有人格,主要看他的自尊程度如何?而人格的标准,人格的方向,完全取决于自尊心。出家人应该庄严,不能和俗人一样,一个出家人终日讨好世俗,向权贵奉承,或者只为了一点小利,甘心出卖人格。例如有人公然抽烟喝酒,不以为耻;有人出入**乐场所,不以为羞,这都是由于不具备自尊心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