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 二十六日 星期一(1 / 1)

这一次欧洲之行,举凡遇到开光、动土、讲座、表演等喜庆场面,当地主办单位,都会安排舞狮的节目,尤其难得的是负责舞狮的舞者,有不少是当地国籍的人士。徒众在陪我跑香时,就提及舞狮的种种。

“舞狮”之起源,据了解大概是这样的——

狮子古称“狻猊”,原产于非洲、南美洲和南亚等地。舞狮最早起源是在南北朝时期。

相传,在南朝宋文帝二十三年(公元四四六年),宋交州刺史檀和之奉命讨伐林邑。

林邑王范阳动用大象参战,军士骑在经过训练的大象身上,手持长兵器作战,使宋军吃了败战。为了对付“象军”,宋军先锋官宗悫想出一条妙策:以假狮破真象。

于是命令部下连夜赶制三十多只狮子。每头“狮子”由两名武艺高强的士兵披架着,埋伏起来,再次交锋时,宋军隐藏在草丛里的“雄狮”张牙舞爪地奔向敌方,受惊的大象和敌军顿时乱了阵脚,而使得宋军大获全胜。

从此舞狮便首先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流传到民间。到了唐代,逢年过节或盛大集会,“百戏”(乐舞杂技总称)演出,舞狮即成为颇受欢迎的传统节目之一。

现在舞狮因地区不同而各有其风格特点,在表演形式上可分:

文狮,主要在刻划狮子搔痒、舔毛、踩球、翻滚等温驯神态。

武狮,则表现狮子勇猛性格,有跳跃、登高、翻腾、扑斗等动作。

若依流派分,则有:

北狮,有千年历史,源于长江以北地区。相传三国时,孟获布下狮子阵,后来,被孔明以假扮狮子的持刀武士所破。相沿下来,逐渐形成北狮舞蹈流派,着重摹仿真狮动作,如“狮滚球”、“狮子上楼台”。

南狮,又称“醒狮”,据说由广东佛山农村的“舞年”习俗演变而来。其特点是揉合武术,善于运用两臂和跳跃功夫,动作比较刚猛,如“采青”、“斗狮”。

狮子,在中国视为吉祥之物,可在宫殿、衙署、府第看到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样子踞守门前,非常庄严威武。狮子在佛门是文殊菩萨的坐骑,代表“智慧”,我们称佛陀说法为“狮子吼”,可见狮子和我们的因缘,较其他动物要亲密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