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将前往日本,经过洛杉矶、温哥华、爱民顿、多伦多,再转往法国,主持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佛光会第五届世界大会,这一路行程,有一个多月时间在海外。
上午八时三十分,在台北道场的徒众工作会报上,勉励大家——
一个团体最重要的是,要树立领导中心,在工作中要能依法不依人,为共同目标奋斗,凡事以集体创作为要;在精神上彼此要赞扬、体谅、互相提携。
既名为“道场”,要懂得去表现“道”,表现“学”。信徒不喜欢到道场来,不外是活动内容没有吸引力、没有学习性,引不起参与的兴趣,所以对各行各业的信众,要了解其所需,分别给予个别的、团体的,临时的、预约的,道场内的、道场外的辅导。弘法型态不可一成不变,要力求改变,以信众能接受的方式举办,佛法才能够深入民间。
平常除忙于弘法度众外,也要懂得利用时间,多留一些时间在禅堂、佛殿、图书馆用功,立志在一年内考取弘讲师资格,以鞭策自我不要懈怠。
能干的人,只会在做事上认真,并自我评估一个月的工作成果、一年内的工作成果,绝不会在情绪上计较。从事佛教事业者,发心有多大,成就就会有多大。不擅长讲说者,可以用笔,将理想意愿诉之于文字。不会讲又不会写者,可发心于作务上,一个人无特长,但肯奉献(发心)就是一种特长。
下午搭机飞往大阪,慈怡及佛光协会会员干部多人接机,回到位于宝冢的大阪道场,已晚间七时三十分,和大阪佛光会会员及信众以自助餐方式用完晚餐,便和在道场服务的徒众进行“师徒时间”——
如何度日本信徒?如何提高信众的素质?是今晚大家座谈的内容。日本本身就具有佛教基础,且有非常完整的架构,所以佛教本土化,在日本并不合适。为日本的信徒服务,维持中日佛教界的融和,是最基本的原则。为应信众的需要,道场活动的内容可以分为:属大众共修的聚会、专题讲座、家庭普照以及多举办可以发表彼此学佛心得的法会,以满足信众的普遍需要。对在日本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弟尤其要加强辅导,如此,中国文化的传承、语言,才不致流失。
我面对近一二十年才新进入门的弟子,总会不时的自我提醒,和青年相处,不要老朽、不要顽固、不要有代沟、不要落伍。但我对现代青年的工作态度、服务精神,却无法给予领导,也就是说带动不起来,在节拍上总不能相和。原因是现在的青年,做事无傻劲,不会卖力,也就是说道念不坚固,无宗教情操又不发心。常会为一句话、一件事就不能忍耐。如果对别人的指责不能虚心接受、用心改进,只会埋怨他人、替自己辩护是永远不会进步的。
身为弘法布教者,要具有社会性格,活泼、开朗、乐观、进取、主动与人来往交流,如同海浪在互相冲击下,才能汹涌往前。希望在海外弘法的弟子,要多与信众接触,让佛法在群众身上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