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公孙贺,面谒汉武大帝。
他伏跪于地,偷眼看着金日磾、霍光及上官桀三个人,大声说:“陛下,小儿该死,竟然擅自动用北军军费,此罪万万不可轻饶。然则陛下,敬声他承袭了臣的太仆职位,长期出入禁中,陪伴在陛下身边。陛下可是看着他长大的啊。如果陛下开恩,臣愿意去捉来行踪不定的大侠朱安世,以此来赎回小儿之罪,恳请陛下开恩允许。”
汉武大帝一动不动,像是在熟睡中。霍光则扬声道:“陛下有旨,着公孙贺捕捉朱安世,以赎公孙敬声之罪。”
“微臣叩谢皇恩。”公孙贺感激不尽,向着霍光的位置“砰砰砰”磕头。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终究是卫霍一家呀,关键时候,霍家还是罩着卫家的。
就去追捕朱安世。
朱安世又是哪个?
诗云:“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话说中国武侠文化,源远流长。这个流长的尽头,就在汉武帝年间。武侠之人,钦羡的是大侠朱家郭解。后面这个郭解,曾走卫青的门路希望避免移民。而前面的朱家,则是京师有名的大侠客朱安世。
朱家、郭解,同在江湖,理论上都应该与卫青相熟,与游侠出身的公孙敖,更应是道义之交。
公孙敖在李陵事变后,诈死逃亡,九成九的可能,是托庇于京师大侠朱安世的门下。而从中华龙门佩剑入宫的神秘男子,更被汉武帝怀疑为与朱安世相关。
所以,汉武帝亲下诏令,命收捕大侠朱安世。但那朱安世,他既然是当世名侠,狡兔三窟这个道理还是懂得的,所以长安城中搜捕甚急,却始终不见朱安世的影子。
公孙贺的想法是,他替汉武帝解除心腹之患,抓捕大侠朱安世,就可以换回儿子的性命了。
老实说,他这个想法,无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都显得相当怪异。汉武帝明显对朱大侠怀有某种恐惧心理,必欲杀之而后快。公孙贺你既是皇族至亲,又是丞相,有能力抓捕朱安世却硬是不吭气,直到儿子落难,你才以此要挟陛下。如此一个恶搞法,这岂不是活腻了吗?
或者是当局者迷,又或者,我们不可对公孙贺的智商抱有多高的预期。总之这家伙死定了,只是如何一个死法,多少会有些观赏性的。
实际上,朱安世能与京师频繁活动,悍然称侠,正是因为他与朝中权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说明白了,朱大侠与卫青也是道义之交,是卫青军政集团的天然同盟军,是与公孙贺同一个阵营的人。
正是这样一个原因,公孙贺去抓朱安世,比别人更容易些。
总之,公孙贺成功地逮到了朱大侠,长松一口气:“唉,这下子我儿子算是没事了。”
可万万没想到,当朱大侠发现,抓捕他的竟然是公孙贺时,顿时就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