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怕付出,却怕付出后“你没付出”(1 / 1)

刘铭学了一手好厨艺,是当地有名的厨师,还为人厚道,所住小区里的邻居都赞口不绝。妻子楠楠则比较内向,不太喜欢社交活动,因为没有工作平日里很少出门,在家做做家务、照顾孩子。

因为楠楠不怎么会做饭,所以,刘铭每天还要抽时间回家给妻子和孩子做好饭,然后再回去上班。

在邻居的眼里,刘铭付出得太多了,每天上班那么辛苦不说,还要两头奔波照顾家里。表哥大刚更是一见面就笑话他“妻管严”,说他天天在饭店那么忙,还要给妻儿做饭,真是“给男人丢脸”。

因为大刚的妻子也是全职在家带孩子,大刚认为自己每天早出晚归地挣钱,是家里的顶梁柱,妻子就应该把自己照顾得甚是周到。所以,他时常在妻子面前颐指气使,不是埋怨妻子做饭不好吃,就是抱怨自己打拼太辛苦。

可是,刘铭并不在乎大刚的嘲笑,每次都是笑笑不说什么。当然,刘铭和楠楠的生活一直甜蜜而平静,整天都乐呵呵的。

后来,天天嘲笑刘铭的大刚家里出事了。原来,妻子受不了大刚的态度,回娘家了,还提出要离婚。这下可把大刚气坏了,他觉得自己为家庭付出这么多,地位高一些是应该的,妻子一分钱不挣,在付出上也不能跟自己比,有什么资本跟他计较态度问题呢?

因为大刚的态度强硬,事情闹得越来越僵,妻子在娘家坚决不回来,坚持要离婚。大刚只能找刘铭诉苦,两个人在家里吃饭,大刚连酒都没有心思喝了,一个劲儿地抽烟叹气。

想了一下,刘铭给大刚算了一笔账:“你天天在外辛苦挣钱是事实,可是不能认为妻子在家里就没有付出呀!她每天有做不完的家务,照顾你和孩子的生活起居,辅导孩子学习,难道这些都不是付出吗?问问你自己,这些家务你到底承担了多少呢?要不是有表嫂在背后付出,你的家庭能这么和睦吗?你在外面能没有顾虑地挣钱吗?”

大刚想了想,刘铭说得还真的很有道理。妻子这几天不在,他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只能把母亲接过来帮忙。可是母亲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每天光是接送孩子上学和做饭都累得受不了,打扫卫生、洗衣服更根本照顾不到。他每天回来还要洗衣服、打扫卫生,即便如此,几天时间家里已经乱得一团糟。

刘铭接着开导大刚说:“要说咱两家的情况差不多,可是我从来不觉得和妻子谁付出多了谁付出少了,就算邻居有人成天说闲话,我也从不介意,因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挣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想过好日子不是光能挣钱就行的。你看我妻子没有上班挣钱,但是她也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孩子、家务、双方老人的很多事情都是她在操心。家里每天收拾得井井有条,孩子能吃饱穿暖,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我只需安心上班挣钱就可以了,从来不用为家里的事烦恼,难道你能说她没有为这个家付出吗?”

大刚听了刘铭的一番话,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第二天便老老实实跑去岳母家低头认错,把妻子接了回来。就这样,一场婚姻危机顺利解决了。

其实,生活就是如此。一个人的生活最简单,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婚姻就不同了,它需要两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付出,我们不应该过于看重谁付出多、谁付出少的问题。

然而在婚姻中,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个人抱怨说“凭什么他不做饭拖地洗衣服,把所有事情都甩给我一个人”,另一个人的想法是“我在外面这么辛苦地挣钱,凭什么回家后还要做这些家务”……

其实,这些埋怨只是生活中的“冰山一角”,婚姻生活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这种付出上不对等的想法通常是引发矛盾的主要原因。

正因产生了付出不对等的想法,很多婚姻才走向崩溃。所以,我们想要幸福的婚姻生活,势必要摒弃“付出不对等”的想法,因为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让未来的家庭生活更加美好。

我们也需要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爱情同样也是如此。如果想要婚姻和爱情能够长久,一定要有两个人的共同付出,而不能计较和攀比。

我国新《婚姻法》中,也有关于夫妻双方付出问题的条款和解释,明确指出:结婚登记时间之前所取得的财产属于婚前个人财产,归个人所有;结婚登记时间之后所取得的财产属于婚后夫妻共同财产,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没有证据证明婚后所取得的财产完全是由婚前财产转化而来的,会认定为婚后夫妻双方共同财产。同时,还肯定了家庭主妇的付出,规定夫妻共有财产一般应当均等分割,必要时亦可不均等,有争议应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这样的规定,目的是在保护夫妻双方的权益:婚前财产理应属于个人,因为没有共同付出的事实;婚后共同付出得到的财产,则归两人共同所有,即婚姻中只要付出了就一定有收获。这是公平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付出这件事,不能一味地要求对方付出,更不能对爱人的付出视而不见。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都不能因为自己太能干而对另一方颐指气使,也不能因为自己太能干而认为自己付出得更多。只有都付出了,也看到了对方的付出,才能让双方的感情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