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三年来,江兰对丈夫杜江越来越不满意,时时刻刻都能从他的身上发现很多问题。
江兰比杜江大3岁,是杜江大学时候的学姐。当时被杜江追求的时候,江兰其实是非常犹豫的,虽然她对这个大男孩有一些好感,但也认为他跟自己的理想型伴侣实在相差太大。比起找一个小鲜肉,江兰更希望自己的伴侣是那种成熟稳重的男子,甚至说她喜欢大叔型的男士。
后来,在杜江热情真挚的攻势下,江兰还是被爱情冲昏了头脑,最终答应了这个大男孩并成为他的妻子。
平心而论,跟杜江在一起之后,江兰确实过得非常开心,她的性格比较稳重内敛,杜江则热情大方、活泼开朗。可以说,杜江唤起了江兰对生活的**,也带给她许多不一样的体验。
但生活不可能天天都是**,尤其是在结婚之后,日子终归要落到充满烟火气息的现实。**冷却之后,问题便接踵而来。江兰发现杜江身上的许多特质与自己理想中的伴侣差距实在太大,于是,她决定改造不成熟的杜江,把他变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伴侣。
一开始,江兰以为自己对杜江的改造会非常顺利,因为她的性格比较强势,在两个人的相处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杜江对自己很是迁就,愿意听从自己的话。可是很快,江兰就发现事情没有按照她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反而促使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江兰感觉自己好像养了个儿子,从吃饭穿衣到为人处世,处处都需要操心,事事都需要手把手地教。杜江则在江兰的不断指责和挑刺下变得越来越“叛逆”,越来越不愿意回家,不愿意跟江兰相处、沟通。
江兰和杜江的关系,似乎陷入一种十分微妙的尴尬与疏离状态。
一次,因为处理工作上的一件紧急事情,江兰一直加班到深夜。当时地铁已经停运,她只好用手机软件叫了一辆专车。
开车师傅看上去40多岁,西装革履,车辆也价值不菲,实在不像缺钱的人。于是,江兰便好奇地问他为什么选择开专车,这么晚还不回家陪着家人。
听到江兰的问题,司机师傅笑了笑,语气平淡地说:“不出车就得待在家里,那还不如出车呢!每天晚饭后跑几趟再回去,省得天天听我老婆念叨……”
司机师傅的回答让江兰感到震惊,不由得想到越来越晚回家、工作好像也变得越来越忙的杜江。想到这里,江兰心里有些不是滋味儿,便说了句:“师傅,你这可太不厚道了,被老婆念叨不也是为了你好吗,不然她怎么不去念叨别人呢?”
听了这话,司机师傅看了江兰一眼,哼笑一声:“为我好?为我好就是处处看我不顺眼,让我改这改那?既然我那么不好,看我不顺眼,当初为什么嫁给我呢?直接找个她看得顺眼的人,不是更好?哎,我真的搞不明白……现在的生活真的让我感觉心累,宁愿待在外边也不愿意回家。”
这场谈话给江兰带来很大的触动。她突然意识到,司机师傅的状态难道不就是杜江的状态吗?自己所说所做的一切,不也是司机师傅爱人所做的吗?自己一心挑剔杜江,想要把他改造成自己理想中的那样,却忽视了他的内心想法和感受。
杜江虽然是自己的伴侣,但更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性格与喜好,更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怎么可能成为自己的牵线木偶呢?更何况,就像那位司机师傅所说的,如果一开始自己就对对方不满意,为什么要勉强呢?为什么不直接找个让自己满意的人呢?
那天晚上之后,江兰尝试着调整自己对杜江的态度,不再试图改变杜江、限制杜江。当江兰放下心中的执念之后,跟杜江的感情也再次升温,仿佛回到了之前的美好。
江兰终于意识到,当初自己之所以选择杜江,并不是被热情所迷惑,而是真的喜欢现在这个样子的杜江。
对于爱情和婚姻,每个人都有过幻想,曾一次又一次地在脑海中描摹过理想中的伴侣形象。但理想与现实往往存在差距,爱情总是充满意外,我们最终爱上和选择的人,或许与憧憬的对象恰恰不相符。于是,有的人在步入婚姻之后,便试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伴侣,想要打造出完美的理想型伴侣来。
殊不知,这正是婚姻走向失败的原因。我们需要明白,他是你的伴侣,但同时更是他自己。他有独立的意识,有自己的个性与喜好,有属于自己的梦想和规划,这些都是组成他这个人的重要部分,是他身上最大的魅力。
当我们打着“关心他”“为他好”的旗号试图控制、改造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抹杀其独立与自由的特质,最终只能把对方推得更远。即便我们真的成功改造了他,婚姻也不可能长远和幸福——那个人已经不是真实的他,婚姻业已变了质。
所以,婚姻需要经营,相互尊重是前提。没有尊重的爱,满足的只是个人自私的意愿,与爱没有任何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婚姻也注定不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