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婚,并不意味着从此丧失自我(1 / 1)

秦雪今年35岁,未婚,有一个3岁大的女儿。但她不是一位单亲妈妈,因为女儿是有爸爸的,一家三口始终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早在10年前,秦雪的男友就已经向她求过婚了,但当时秦雪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男友,言明自己是个不婚主义者。即便如此,男友也没有离开她,而是选择继续和她在一起——他认为秦雪只是没有准备好,终有一天自己会求婚成功。

其间,男友多次向秦雪提及结婚事宜,但每次的结果都不理想。

三年前,秦雪意外怀孕了,男友觉得时机成熟了,于是再次向她求婚,但没想到还是遭到了拒绝。令人意外的是,对于这个新到来的小生命,秦雪没有拒绝,而是满怀欣喜地和男友一起迎接孩子的降生。

这让男友意识到,秦雪其实是非常喜欢孩子的,但这并没有动摇她“不婚”的观念。即使他们一家三口很幸福,生活模式与其他普通的家庭没有区别,可无论男友怎么说,秦雪都不愿意结婚。

与其说秦雪是不婚主义者,不如说她是恐惧婚姻。她非常爱男友,更爱孩子,但就是不愿意或者说不敢步入结婚的殿堂。

事实上,秦雪对于婚姻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她的原生家庭。秦雪的母亲具备中国传统妇女的特质,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可以说,她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家庭,时时刻刻都在为丈夫和子女而活,自己却活得很辛苦。

在秦雪的记忆中,母亲似乎永远都是系着围裙忙碌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仿佛是这个家的全职保姆。父亲则总是打扮得体,最喜欢饭后品一杯香茗,跷着二郎腿坐在沙发上看报纸,从不曾伸出手收拾过一个盘子、晾晒过一件衣服。

最令秦雪感到不解的是,即使母亲为这个家庭尽心尽力、甘心奉献,却依旧不曾得到多少尊重和理解。无论长辈还是亲朋好友,似乎都觉得母亲的奉献是理所当然的,挂在嘴边的永远是父亲在外赚钱养家有多辛苦。

秦雪幼年时,父亲有过一段短暂的出轨经历,差点儿抛弃了母亲和她。事情被撞破之后,作为过错方的父亲不仅不知错,反而表现得毫无愧意,甚至主动提出离婚。反而是受了委屈的母亲,一直在竭尽全力地挽回这段婚姻,甚至步步退让,然后一个人在背地里默默流泪。

那时的秦雪年纪虽然不算大,但对这些事情已经有了模糊的记忆。她曾小心翼翼地问母亲,为什么不选择和父亲离婚。母亲红着眼睛,喃喃自语:“离什么婚呀,离了婚就什么都没有了,一个家就这样散了……”

那时候,年幼的秦雪不懂得母亲的怯懦与无奈,直到年龄渐长才逐渐明白其中缘由。作为传统女性,母亲认为丈夫和孩子就是她生活的全部,自己就应该无私奉献,为家人付出所有,即便受了委屈也只能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她认为失去家庭,自己就真的没有存在的意义了。

同时,作为全职主妇的母亲几乎没有收入,只能依赖丈夫生活。在秦雪看来,那时候的母亲就如脆弱的菟丝花一般,必须攀附在父亲的身上才能生存,因此,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她都无法理直气壮地转身离开。

父母的不幸婚姻,成为秦雪记忆中最可怕的阴影。她害怕有一天会在自己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害怕婚姻剥夺了她的自由,毁灭了她的人格。

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见证了越来越多失败的婚姻,秦雪对婚姻的恐惧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她告诉自己:“我不能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不能步入那样的婚姻。”即使她遇见一生所爱,如同真正夫妻一般生活在一起,并且拥有了共同的孩子,她对婚姻的恐惧和抵触也没有丝毫减少。

在秦雪的认知中,似乎只要不去领那张薄薄的结婚证,她就不会失去自由、失去自我……

很多不想结婚、不愿结婚的人,其实都和秦雪有类似的想法。他们将婚姻看作一种束缚,似乎只要选择了婚姻,就必定会失去自由甚至自我。

诚然,结婚会加重我们肩上的责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从此不能拥有自由、失去自我。更何况,维持家庭的平稳,并不是哪一方理所应当背负的责任,而应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为之努力和奋斗的目标。

令人欣慰的是,时下社会已经越来越多地正视和肯定全职太太的付出。

新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八条规定:夫妻一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年人、协助另一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离婚时有权向另一方请求补偿,另一方应当给予补偿。显然,这项新规定对保护全职太太在婚姻中的权益是非常有利的。

这项新规定的出台,意味着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已经开始发生改变,那些为婚姻和家庭选择牺牲、奉献的全职太太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也是我国针对婚姻与家庭等方面研究的一大进步。

更重要的是,只要我们做到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保持独立的思想和人格,不依赖、不攀附,就会尽可能地避免婚姻出现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