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 中秋再会(七)(1 / 1)

佟正钊在心里不由对范明由衷地佩服起来。

倒不是全为了范明那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而是为了晋商那股子敢作敢为的闯劲和冒险精神。

佟正钊心想,这年头,能发自己国家的国难财已经不算甚么本事了。

更厉害的是能发别人国家的国难财。

从这个角度来讲,后世把晚明晋商全部打成“汉奸”还真是冤枉他们了。

不仅是冤枉,同时还是小瞧了晋商的本事。

范永斗要生在清末,一样能成为富得流油的民族资本家。

倘或生在民国,一样能变成不逊于犹太人的金融冒险家。

资本天生狡猾,天生血腥,天生地无国界也无原则。

范氏的不幸并非在于他们错误地操纵了资本,而是在于他们先不幸地生在了晚明,同时又不幸地生在了一个农业国家。

徐知温当然不知道佟正钊正把范明的举动定义成“发别人国家的国难财”,在他看来,万历十五年的英西战争不过是两个宗教国家的海上冲突。

但这也难怪,中国人总是多多少少得有些瞧不上宗教的。

即使徐知温自身就信教,即使他对天主耶稣了解得这般透彻,他在心底也始终对宗教无法真正地尊敬起来。

因此这会儿徐知温笑着回道,

“范掌柜认为佛郎机国并不需要咱们的帮助。”

佟秉清问道,

“这怎么说?”

徐知温笑道,

“七月份的时候,佛郎机国王在获得罗马教皇的诏书之后,立刻下令扩编水师。”

“佛郎机水师本就名曰‘无敌’,这一下要再扩编,成了真正的‘无敌’,岂不是再没其他国家海贸的活路了?”

现代人佟正钊自然知道徐知温的这句话里故意略去了故事的上半截。

实际上英西战争比罗马教皇的宣战诏书要开始得更早,让西班牙正式决定扩编“无敌舰队”的,并不是甚么天主教与耶稣教的教义之争。

而是万历十五年的四月,英国传奇海盗弗朗西斯·德雷克率领二十三艘战舰成功奇袭西班牙加的斯港口,使得西班牙进攻英国的计划被迫延期一年。

但是佟正钊没有立即拆穿徐知温的刻意隐瞒。

因为佟正钊清楚地记得,上一次他们会面时,自己为了让范明愿意去日本做海贸生意,有意提起过日本的“石见银山”,以及西班牙海商在日本的转手贸易。

那时的范明对海贸还相当抵触,对西洋诸国与大明本土间地理位置上的不接壤也抱有一定的偏见。

这几个月究竟发生了甚么,让范明对海贸的态度陡然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

佟正钊能想到的,佟秉清自然也不会忘记,故而他笑了一笑,故作不屑般地道,

“女主当政,于战事而言,终究有几分欠缺。”

徐知温笑道,

“英吉利国之女子与我大明女子不同,英吉利人婚嫁听女自择,女主赀财,夫无妾媵,富贵贫贱,皆一妻无妾,妻死乃得继娶。”

“虽国王亦止一妃,女官有妊者生子亦归正嫡,止可谓私幸,不得有嫔妾名号,其子亦不得称庶母也。”

“故而英吉利国中女子之权,胜于男子,自国王以下莫不重女而轻男,且英吉利男女皆五岁入学,习天道圣经,及国史等书。”

“是而英吉利之女子少有愚昧无知之人,其识见才学堪约与我大明男子相媲。”

佟正钊忍不住插话道,

“此非英吉利国重女轻男,而是我大明轻视女子太过,男女本就应一视同仁,婚无媒妁,夫无二妻。”

“英吉利国因奉天主而为此,只是应尽之责,不足为道,如何能说是女子之权胜于男子呢?”

徐知温笑了一下,道,

“无论如何,英吉利虽王室不兴,但其王女公主自幼得国之鸿儒倾囊相授,国中女子又人人识文断字,咱们又何必无端以为英吉利女王有德不配位之嫌呢?”

佟秉清笑道,

“那我便好奇了,这位英吉利女王究竟何德何能,能让范掌柜这般得趋之若鹜?”

徐知温微微一笑,道,

“英吉利女王想开一家公司。”

佟秉清一愣,

“甚么?甚么公司?”

徐知温解释道,

“就是英吉利女王自己出本钱支持贸易。”

佟秉清还不算忘性太大,立刻纠正道,

“徐公子方才不是还说,欧罗巴诸国国王与议会治天下吗?王侯们连征税都要先与议会的侯爵乡绅商议,又哪里来的本钱可以自由投资海贸呢?”

徐知温笑道,

“名为本钱,实为信用。”

佟秉清显然对一个遥远洋国的“信用”并不信任,闻言直接道,

“徐公子先说说这公司具体是干甚么的罢。”

徐知温笑了笑,道,

“具体而言,便是集数十商辏资营运,出则通力合作,归则计本均分,无如各国散商,各出已赀,自运自售,利害皆一人独当之。”

“欧罗巴诸国通商他国伊始,必得造船炮、修河渠、占埠头、筑廛舍,此数项事务费辄巨万,非一二商所能独任,是故英吉利女王必众力易擎,赀本以图之。”

“譬如昔之弘治年间,佛郎机人精神涌发,营大图艰,始寻水路到五印度国,欧罗巴沿海各邦闻知之,皆乘船踵至其地。”

“佛郎机官禁之,令师舰纵横洋面,截劫商船,各国商船,不敢孤行,故各人出钱,或千员,或万员,或三万员,积藏公帑,备船炮,募弁兵,遇佛舰海贼,则决战保货。”

“返国则以所载之货,发卖各捐户,公分其利,由此立商会,曰公班衙。”

“公班衙者,即今之公司也,为群商捐措资本钱,始则向土酋买地,开新埠,后则开衅战斗,而夺其旁地,如此则开垦愈广,钱货益增,船舶满海,筑城建邑,商变为君。”

佟秉清总结道,

“我明白了,这英吉利女王说是要自出本钱,实则是以公司之名,汇集海上群商,以国家之名,垄断天下海利。”

徐知温笑赞道,

“佟二叔好聪明,范掌柜早夸您不同于一般的乡间胥吏。”

佟秉清笑了笑,道,

“不敢当,我只是好奇,英吉利距我大明数万海里,那英吉利女王即便要创立公司,如何会愿与我大明合作呢?”

徐知温笑道,

“佟二叔有所不知,自隆庆开关以来,我大明之丝绸、瓷器与茶叶远销海外。”

“西洋国民因受蛮夷统治,粗陋浅薄,从未见过这般精美华贵之物,我大明作为精品产销之地,自是饱受欧罗巴诸国关注。”

佟正钊知道徐知温的话有一点夸张,不过夸张得并不过分,起码十之七八说的是实话。

历史上因为中国产品的大量外销,而在欧洲掀起的“中国热”真正达到顶峰的时间段其实是十八世纪上半叶。

那时的欧洲诸国还没完全进化成列强,中国也没完全沦落成一个落后得可以任意宰割的对象。

十八世纪的中华帝国在经过传教士的不断记录与报导后,以最理想的形式与形象被介绍到欧洲,其国际形象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与高度文明的大帝国。

中国特产大量进入欧洲之后,很快因为其精良的工艺与优良的品质成为上流社会显示财富的奢侈品。

中国茶叶被上流社会当成包治百病的良药,中国瓷器被视为“东方的魔玻璃”,通常只有在王宫和贵族的客厅里才能看到。

中国的上等丝绸也受到欧洲皇室的极大欢迎,由于当时欧洲生产的丝绸质量还比不上中国,于是有些无量商贩便会在假货上绘上中国式图案并注明“中国制造”,冒充中国丝绸进行出售。

甚至因为“中国热”的出现,连欧洲皇室的生活方式也被带动着开始以“中式”为标杆。

欧洲的国王们会穿着中国服装出现在满朝文武面前,大臣的夫人们乘轿子,戏园子里演出中国的皮影戏,富人在私家花园的中国式亭子里闲聊,文人端着景德镇的茶碗品茶。

这股“中国热”一直持续到了十九世纪,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欧洲人眼中才彻底变成了一个落后愚昧、停滞不前的野蛮国度。

因此徐知温在万历十五年提出“欧洲人特别需要中国产品”的观点,并不全算是假话。

以现代人的角度,佟正钊甚至可以理解伊丽莎白一世能接受中国商人加入东印度公司的原因。

根据后世史书记载,万历二十四年时,伊丽莎白一世曾写了一封亲笔信,派使者约翰·纽伯莱经海路辗转交予万历帝,信中表达了中英两国开展海上贸易往来的愿望。

可惜的是,使者约翰·纽伯莱在途中遭遇不幸。

虽然信件没有丢失,但却成了伊丽莎白一世的终身遗憾。

由此可见,伊丽莎白一世的确自万历朝开始,就希望与中国达成海贸合作。

可现在的问题是……

佟正钊看向自己面前笑而不语的徐知温。

——英国人是怎么在万历十五年找上在倭国的范明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