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等杨坚等话,杨延裕继续道:“陛下又废除酷刑,修订了《开皇律》,对一些严厉酷刑一概废止,大大减少了律法的残酷和野蛮性。另外陛下实行均田制,对于普通百姓实行实行轻徭薄赋,鼓励农桑,这对于那些豪强贵族,世家大族兼并土地,可是狠狠的一击啊。”
杨坚听得这番话,微微一笑,默不作声。
延裕摇晃着脑袋继续道:“其实作重要的一点,就是陛下建立了科举选士制度,要知道在我朝之前,门阀士族垄断朝政,而陛下如今实行科举选士制度,重才学而不重门第,虽庶族寒门,只要有才也有机会当官,这种任人唯贤的改革,消弱了门阀大族的世袭特权,对大隋朝以后可谓是影响甚大啊。”
杨坚听得杨延裕道科举取士,当即问道:“可是如今这科举选士之路,却异常难走呀,不知道你心中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呢?”
杨延裕沉思片刻便道:“魏晋之时,士族势力强大,常常影响朝中吏部考核,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阻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
杨延裕心里清楚,科举萌发与南北朝时期,真正成型却在唐朝,为什么科举在隋朝没有推行下去,杨延裕估摸着是跟随杨坚建立大隋元老集体抵触的结果。
只见杨延裕拱手道:“意欲推行科举取士,首先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碟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者州郡大人推荐。其次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换言之,举人及第火黜落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校才能决定,最后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试。”
杨延裕上述所的“投碟自进”和“考试黜落”虽然在南北朝已经出现了端倪,但正式出现却并不知在哪个朝代,反正并没有出现在隋朝。
听得杨延裕这番话之后,杨坚缕着胡须问道:“如果允许投碟自进,恐怕那些公卿大臣,门阀氏族会强硬抵触的。”
杨延裕拱手道:“投碟自进作为地方举子的一种取解形式,举荐之人必须德行才艺出众,而且相对应配备一套律法,好比,凡举人皆取方正清循,名利相符,若德行无闻,妄相推荐者,或才堪利用,避而不举者。一人徒一年,二人罪加一等,罪止徒三年,如此一来各地州府便会举荐各自区域德行威望者,有学识者前来参加科举。”
听得杨延裕这番话,杨坚情不自禁喊了句:“妙哉,妙哉,妙哉呀。”
一连三个妙哉,可想而知杨延裕这番话令杨坚是多么的激动,如此一来的话,地方父母官对于参加科举的举子就负有德行和才艺衡定的明确责任。
其实杨延裕完全可以采取明清代科举考试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等,乡试是地方性科举,每三年一次。
会试由里礼部支持的全国考试,最后一个殿试则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这样一来通过殿试的人便是子门生。
只是隋朝如今门阀士族势力依旧强大,而且世家大族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比如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等。
这样还不算朝中那些公卿大臣,杨延裕敢保证,倘若自己直接向杨坚建议推行乡试,会试,殿试,那么走出这个大殿,自己就有可能招来横祸。
这时候,苏威徐徐走了进来,杨坚便将适才杨延裕的科举选士了一遍,待得听完杨坚的话,苏威并没有流露出一股喜悦之情,反而担心地道:“陛下,科举取士这个法子的确前无古人,只是从秦,两汉及南北朝以来,朝廷取士都是有名望之人进行举荐,如若我们贸然大面积推行科举取士,恐怕会引起朝中大臣集体反对呀。”
杨坚才才被杨延裕激起的热情瞬间被苏威扑灭了,看着杨坚面露为难的样子,杨延裕却轻轻一笑道:“陛下不必担忧群臣反对,只要陛下坚定推行科举之意,我们首先可以选择一个地方进行试点,如果成效不错,便可进一步在全国推行,到那个时候,群臣反对就是和下人为担”
听得杨延裕这番话,杨坚哈哈大笑起来,冲着苏威道:“苏大人觉得延裕这个策略如何?”
苏威不由得感叹道:“陛下慧眼识金,延裕日后定是我大隋朝中流砥柱。”
听见苏威对于自己的评价竟然如此之高,杨延裕受宠若惊道:“苏大人抬爱了。”
杨坚大手一挥道:“这件事情明日须得要在三日后的朝会上提出来。”
苏威点头道:“微臣遵旨。“
对于苏威的表现,杨坚非常的满意,处的久了,有些话自己并没有必要的那么清楚,该怎么做,苏威应该清楚。
而苏威心中却并不这样想,苏威如今想的是科举取士这件事情,牵连甚广,牵一发而动全身,即便是首先选一个地方进行试点,恐怕那些世家大族们怕是也不会同意的。
苏威虽想到这里,却并不想出口,毕竟杨坚现在对于全面推行科举取士很有信心,在这个时候,身为属下应当毫无任何理由的支持,而不是一盆凉水泼上去。
杨坚又看着一旁站着的内侍总管王承恩道:“传旨上宴席吧。”
听得杨坚这番话,长孙晟及苏威纷纷拱手道:“多谢陛下赐宴。”
杨延裕回过神来,有样学样地道:“多谢陛下赐宴。”
杨坚大手一挥道:“免礼吧,今日听得杨延裕这番话,朕心甚悦,心情愉悦自然要喝些水酒了。”
长孙晟轻轻一笑冲着杨延裕道:“看来微臣与苏大人是沾了杨校尉的光呀。”
杨延裕有些尴尬道:“哪里哪里。”
约莫片刻,几个姿色靓丽的宫女端着三两盘酒菜奔了上来,待得看见这盘中寒酸的食物,杨延裕有些无奈,历史上传言杨坚是一个极其节俭的帝王,如今见了方才明白传言是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