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虢国公——张士贵(1 / 1)

张士贵,字武安,小名忽峍,虢州卢氏人,唐朝开国名将,隋朝大都督张和之子。自幼学武,擅长骑射,臂力过人,隋朝末年,聚众揭竿起义,归顺唐国公李渊,拜右光禄大夫,跟随秦王李世民荡平群雄,统一全国,屡立战功,累迁左领军大将军、虢国公,平定西南民乱,参与攻打辽东之战。

张士贵,曾祖张俊,官北魏银青光禄大夫、横野将军;祖父张和,官北齐开府、车骑将军;父张国,仕隋朝历任陕县主簿,硖州录事和参军,以军功授大都督,定居虢州卢氏县,张士贵就出生在这里。

隋朝大业末年,张士贵在虢州聚众反隋,后投奔李渊,被封为右光禄大夫,之后,在李渊的授意下,在河南攻城略地,发展势力。李渊攻下隋都长安后,派相府司马刘文静经略河南,刘文静以张士贵为向导、以所占地盘为依托,在河南战场夺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李渊对屡建战功的张士贵大加奖赏。李渊在长安称帝时,指名要张士贵进京奉见,并加官通州刺史,从此张士贵便成了李唐王朝的一位叱咤风云的名将。

张士贵跟随秦王李世民西征,夺取了消灭割据势力薛举、薛仁杲的胜利,张士贵又被任命为“马军总管”,以劣势的兵力击败了王世充的五万马步联军劲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骑兵战例。在李世民的统率下,渡过黄河在山西击败勾结突厥的刘武周割据势力,取得了山西会战的重大胜利,唐高祖对张士贵的卓越战功,破格赏赐;跟随李世民进军河南,凭借他在河南征战多年的优势,大败王世充和窦建德。

张士贵多次跟随李世民屡建战功,遂被授为秦王府将军,成为李世民的嫡系和心腹,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的“玄武之变”中,张士贵又立有大功。李世民称帝后,立即任命张士贵为“玄武门长上”,成为禁卫军的首脑。

西南发生暴乱,唐太宗任命张士贵为“行军总管”前去平定,雄据漠北的薛延陀统军南犯,唐太宗组织五路大军进行反击,张士贵一路出云中,大败敌军。其他四路亦都捷报频传,薛延陀不得不遣使求和,战争结束后,张士贵立即被召回京,依然统率禁军。

唐太宗诏令调集粮草,招募军士,准备东征高丽,山西绛州龙门人薛仁贵到张士贵军营应募,成为其部属。张士贵以“辽东道行军总管”的名义,跟随唐太宗东征高丽,还师无结果,“安市大捷”却是这次东征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这次战斗打响后,张士贵首先率领精部队冲锋陷阵,薛仁贵身穿白色衣甲、手持方天戟杀入敌阵的英勇形象,给亲临前线的唐太宗留下了极为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后来,唐太宗曾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东征回师后,薛仁贵一直跟随张士贵守卫玄武门。后来,张士贵致仕,薛仁贵接替了守卫玄武门的重任。

第一次征辽时,张士贵已经是60岁的人了,战争结束后,张士贵回到京城,朝廷授其茂州都督,其实太宗这次派士贵出任地方官,仍然是为再征高丽考虑的。为了再征高丽能够大获全胜,唐王朝在剑南道的雅、邛、眉等州,征发民众造船,由于劳役繁重,这几个州的民众苦不堪言,纷纷聚众闹事。茂州与雅、邛、眉诸州毗邻,是唐王朝控制这几个州的军事重镇。因此,才派老将张士贵出任茂州都督,以威慑当地民众,这样太宗心里才觉得踏实。

果不其然,雅、邛、眉等州民众终于不堪忍受苦役,开始了大规模的暴动和起义,而仡佬族部落成为了这次反唐暴动的主力,唐太宗因早有预料,便命令张士贵带兵前去镇压。张士贵以茂州兵力为主,又调右卫将军梁建方率军参战,很快便平息了三州民众的暴动。这次镇压雅、邛、眉三州民众起义,是张士贵最后一次出征,当时他已是63岁高龄。

战争结束后,唐太宗拜张士贵为金紫光禄大夫,出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扬州都督府,是唐代的上都督府,下辖若干州,都督一职一般只授予王子或宰相。当时,扬州都督是朝廷的首席宰相长孙无忌,通常情况下都是挂个名,遥领而已,都督府的军政事务,由次官长史全权负责。张士贵作为一员战将,东征西讨,戎马一生,虽然也曾担任过兰州、幽州、茂州都督之职,但大多是服从于朝廷的军事战略意图的。在担任扬州都督府长史期间,已经年迈的张士贵却能为百姓着想,积极疏通河道,造福于民,使辖区内百姓殷实,生活安定,“市狱晏而无扰,水火贱而盈储”。

由于年迈体弱又得了眼疾,张士贵多次上表请求致仕,高宗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授其镇军大将军,仍旧封为虢国公,从驾东巡洛阳。由于多年东征西讨,戎马倥偬,已得风疾多年,因病情加重,在河南病逝,终年72岁。唐高宗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赠辅国大将军,使持节都督,荆、硖、岳、郎等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丧事的一切费用,都由朝廷支付,赐绢布七百段,米粟七百石,加谥号“襄”,并赐东园秘器,陪葬太宗于昭陵。

薛仁贵二次东征高丽时,张士贵已经离开了人间,张士贵对其部属薛仁贵始终是信赖、器重并大力扶持的,根本不存在加害之事。然而北宋以后出现的讲述隋唐故事的话本、小说和戏剧,却把张士贵说成是旧势力的代表,编造了许多迫害薛仁贵的故事,这是宋代及其以后的文人学士为了通过讲述历史,影射和抨击当朝权贵而虚构的,虚构的历史上的张士贵是截然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