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心人民疾苦、深入农村,是中国士人的古老传统。聪明而有正义感的士人,往往能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现实问题,在一片歌功颂德声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做杭州通判时,苏轼通过敏锐的观察,指出了王安石新法的很多问题。
今年粳jīng[1]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
霜风来时雨如泻,杷pá[2]头出菌镰生衣。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3]卧青泥。
茅苫shān[4]一月垄上宿,天晴获[5]稻随车归。
汗流肩赪chēng[6]载入市,价贱乞与如糠粞xī[7]。
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
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
龚黄[8]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
[1]粳:稻的一种,俗称“大米”,也作谷物的总称。
[2]杷:同“耙”,碎土翻地的农具。
[3]黄穗:成熟的稻穗。
[4]茅苫:茅棚。苫,草帘子。
[5]获:收割庄稼。
[6]赪:红色。
[7]粞:碎米。
[8]龚黄:指龚遂、黄霸,二人都是汉代宽政恤民的清官,这里借以反讽推行新法的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