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崔傅答贤弟[1](1 / 1)

此诗的寄赠对象不详。因诗中有“周郎陆弟”之语,很容易引人联想,“崔傅”和“贤弟”是一对兄弟。然细玩诗意,“崔傅”并不在江东,因而“周郎陆弟”只是泛言,并非指“崔傅”和“贤弟”,二人未必是兄弟关系。“贤弟”只是王维的“贤弟”。“贤弟”如姓崔,则不排除是王维的表弟。“崔傅”则可能是他们的长辈。此诗的写作时间不详。因诗中多言兵事,而盛唐江南无兵事,故有人认为这是安史之乱后的作品。然诗中所言江南兵事,多是南方抵抗北方获得胜利,恐非李璘作乱前后之所宜言。且诗中一味强调统兵者之风雅,当非战时所作,而是和平时期对掌兵者的勉励。盛唐时江南掌兵者几乎无事可做,故需要结合历史典故对其加以抚慰,并强调掌兵仍不失士族风雅。此诗为齐梁格式,结构精美严谨,与王维少年时的风格十分相近。王维在安史之乱后已几乎不再创作这样的作品。同时,此诗的语气又似有一定身份,也非少作。故姑且系于《送陆员外》之后。

洛阳才子姑苏客,桂苑殊非故乡陌。[2]

九江枫树几回青,一片扬州五湖白。

扬州时有下江兵[3],兰陵镇[4]前吹笛声。

夜火人归富春[5]郭,秋风鹤唳[6]石头城[7]。

周郎陆弟[8]为俦侣,对舞《前溪》歌《白纻》。[9]

曲几书留小史家,[10]草堂棋赌山阴墅。[11]

衣冠若话外台臣[12],先数夫君席上珍[13]。

更闻台阁求三语,[14]遥想风流第一人。[15]

[1]崔傅、贤弟:不详。从诗中信息来看,“贤弟”当是洛阳人,在江南任职,作诗投赠“崔傅”,“崔傅”应答,王维与“崔傅”有交往,故同作一首。

[2]“洛阳”二句:“贤弟”离开了北方的故乡,来到南方。

[3]下江兵:东晋时荆州的武装。此处泛指六朝时南方的军事。

[4]兰陵镇:南兰陵县,在今江苏常州,为安置南渡侨民之地。

[5]富春:在今浙江富阳。

[6]鹤唳:淝水之战时,前秦军队大败而归,把风声听成鹤唳,把草木看成军队。

[7]石头城:建康城,即今南京。“风声鹤唳”不发生在“石头城”,此处是概言东晋南朝军事。

[8]周郎陆弟:周瑜和陆逊,在汉末三国时先后统领东吴军队,同时均被视为有士族风度的人。

[9]“对舞”句:《前溪》《白纻》都是南朝乐府民歌,周瑜精通音律,陆逊也出身于文化世家,这句是写他们文采风流。

[10]“曲几”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到小书吏家做客,在他家的曲几(转弯的茶几)上随手写了一幅书法作品。

[11]“草堂”句:淝水之战时,谢安坐镇后方,临危不乱,在山阴(今浙江绍兴)的草堂别墅中与人下棋。这四句是写东吴、东晋统兵者的修养风度,借以赞美“贤弟”。

[12]外台臣:外任官员。

[13]夫君席上珍:“夫君”与“席上珍”为同义复指,即“贤弟”。

[14]“更闻”句:台阁,朝中高官。三语,东晋阮修因为说了“将无同”三字,被认为很有士族的见识,得到太尉王夷甫的提拔,因而被称为“三语掾”。求三语,寻求阮修这样的“三语掾”,即寻求士大夫中的人才。

[15]“遥想”句:你是最具士族风度的人,要寻找“三语掾”,当然非你莫属了,你一定很快会获得提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