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争旋涡(1 / 1)

很不幸,李商隐身处的时代是一个党争的时代,他的恩师令狐楚也是党争中人,因此,李商隐的人生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党争的影响。

唐代实行科举制。考官出题,考生当场写作诗文,以诗文的优劣评定是否及第,及第便可以做官。科举制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官制度,看重的是个人的才学。从理论上说,贫寒人家的子弟,只要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就可以出人头地;贵族士大夫的子弟,如果在科举考试中表现不佳,同样会被淘汰。但是,科举制也有它的弊端。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一道试题其实很难全面地衡量一个人的素质,也不排除有人会为了求取功名而畸形发展,长于应试却缺乏其他能力。在科举时代,时常会有道德水平或处事能力偏低的人通过科举做了官,有真才实学者却屡试不第的情况。而更早的制度是贵族推荐制,贵族的子弟和门生可以从小受到比较好的教育,在人格和政治经验方面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贵族也可以长期、全面地观察其子弟的贤愚,从众多的子弟中挑选贵族中的精英。所以,有人认为,应该为推荐制留出适当的空间,弥补科举制的不足。在当时,持这种观点的人以李德裕为首,称为“李党”。其反对者以牛僧孺为首,称为“牛党”,牛党认为,必须严格执行科举制,以保证公平。

应该说,这两派的意见都是有道理的。牛党的主张有利于大多数勤奋上进的普通人,尤其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而李党的主张则有利于天才的生存,尤其有利于教育背景较好的精英。

牛党和李党的争论不可避免地扩展到了科举以外的领域。总的来说,牛党维护贫寒士人的利益,李党维护书香门第的利益。但在很多时候,牛党和李党的争论都陷入了意气之争,双方都对对方存有不少的偏见,因此,在党争中说出的话,大多禁不住认真听,不可能真的作为朝廷政策来实施。

李商隐的老师令狐楚出身并不显赫。“令狐”在当时是个小姓,人很少,没什么权势。令狐楚身居高位后,考虑到令狐家族的弱势,很注意提携本家族的人。据说,当时一些姓胡的人,都特意改姓令狐,冒充令狐楚的族人,希望得到提携。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有一句诗说“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铃(令)”,就是打趣这件事的。令狐楚出身寒微,属于牛党保护的那种人,而令狐楚本人也的确是牛党中人。只不过,令狐楚处事比较谦和,不像牛党的某些成员那么极端,后来他也主动到外地去做官,避开了朝中的纷争,不是牛党的核心成员。但另一方面,令狐楚又分明具备了足以提携子弟的权势,他提携亲族的做法,实际上是为李党赞许而被牛党反对的。令狐楚本人不是贵族出身,但他家族的子弟已经是贵族出身了。

在牛李党争中,李商隐的身份比较暧昧。一方面,他也是贫寒人家的子弟,想通过科举谋取功名,本应是牛党喜欢的人;另一方面,他从很年轻就处于令狐楚的保护之下,在取得功名之前就早早熟悉了官员应具备的一切技能,实际上更像李党喜欢的人。

李商隐从二十岁就开始到长安应举,但令狐楚的庇护并未使他很容易地平步青云。直到二十六岁,他才考中了进士。就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了,李商隐从此失去了恩师的保护。

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在牛党中已经举目无亲,而李党却对这位早已名声在外的青年才俊伸出了橄榄枝。就在令狐楚去世的第二年,李商隐做了一件让令狐楚的儿子们终身无法原谅的事——娶了李党中人王茂元的女儿。令狐楚的儿子令狐绹认为李商隐背叛了令狐家,几乎与这位情同手足的好友绝交。

在今天的人看来,和谁结婚完全是自己的私事,跟“背叛恩师”扯不上关系。但是在封建社会,贵族可以荫庇的除了自己的儿子,也包括女婿和门生。对于李商隐这样无法依靠生父的读书人来说,选择老师或岳父,不啻第二次投胎的机会。王茂元招李商隐做女婿,应当是出于他本人对李商隐的欣赏,而不会只是他女儿爱上了李商隐这么简单。李商隐本是牛党的门生,却做了李党的女婿,确实有些背叛的味道。在令狐绹看来,父亲尸骨未寒,这个李商隐就另攀高枝、洞房花烛去了,简直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不过,李商隐这么做,应该不是简单的趋炎附势。像他这样以天赋见长而不以勤勉见长的青年,本来就不讨牛党的喜欢,归于李党只是迟早的事。

在依靠李党之后,李商隐的心情也是很矛盾的,他并没有忘记已经故去的牛党恩师的情义。他曾在诗中模拟一位再嫁的贵公主的口吻写道:“笑啼俱不敢,几欲是吞声。”离异再嫁的女子,心中怀念着前夫的恩爱,所以笑不出来;但面对新丈夫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又不能哭,只能把千言万语咽回肚子里去。李商隐写的是贵公主,却用上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李商隐徘徊于两党之间的矛盾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