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1 / 1)

李白五十六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了。腊月,李白加入了永王李璘的阵营。

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李白的这个举动真是太不明智了。李璘并非皇位的合法继承人,此时站在新皇帝的对立面,他的队伍就是叛军,毫无道义可言。

然而,从此前几百年的历史经验来看,李白的选择其实是正常的。在汉魏六朝的纷纷乱世中,从来都是强者为王,从来没人想起什么道义,什么儒家的伦理纲常。一个人只要拥兵造反,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皇帝、新的历史书写者。即使到了隋唐这样的大一统时代,直到安史之乱以前,皇位也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嫡长子继承制。最典型的例子,比如隋朝的杨广和唐朝的李世民,他们本来都不是太子,只是手握兵权、立过战功的皇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可以面无愧色地越过太子,坐上皇位。在李白之前的时代,这样的例子甚至可能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如果按照之前几百年的统计数据,手握兵权的亲王当皇帝的概率比太子大得多,因此一直仿佛生活在古代的李白,按照古代的经验判断,把宝押在永王身上,就显得很自然了。

可惜,世道是真的变了,唐肃宗偏偏是几百年来第一个做了很久太子之后还坐稳了皇位的。这一把急转弯,又把历史惯性的代言人李白狠狠地甩了出去。很快,李璘的叛军被剿灭,李白作为追随者,被流放夜郎。唐肃宗的江山则越坐越稳,再也没人会想起叙用李白。

后来,李白得到赦免,继续在长江流域游**,用他最爱的名山之游,打发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六十二岁那年,他病死在当涂,埋葬在了他生前留恋的“谢家青山”,与偶像谢朓的故地遥遥相望。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时至今日,批评家们似乎已经不好意思用“浪漫主义”这么“土”的词了,但我仍然觉得,李白是最当得起“浪漫主义”的。所谓浪漫主义,不是指辞藻华丽,或者整天说大话,而是指一种“生活在别处”的写作态度。浪漫主义诗人的灵魂从未生活在当下,而永远生活在逝去的古代,或者遥远的异域,李白无疑是最符合这一特征的。他生于盛唐,却始终像生活在汉魏六朝,一直在按照古人的规则生活、写诗;他生于中原,却始终在歌唱着西域边陲、东海仙境。这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也是李白的天才之处。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态度也许让他与现实世界一直存在种种冲突,却造就了他那些无可替代的伟大诗篇。谪仙人李白,为即将逝去的神仙时代,献上了最为壮美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