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时间不详。安史之乱后,很多人因为陷贼变节被贬。这些人都是被贬到生活条件不好的地方,且很难翻案,很可能是有去无回。杜甫此时忙着送别被贬的故人,想必王维也不例外。诗中的感情非常沉痛,应该不是一般的送别,因而很可能作于安史之乱后。借对巧妙,富于形式感。
明[1]到衡山与洞庭,若为[2]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3]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4]
青草瘴[5]时过夏口[6],白头浪[7]里出湓城[8]。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9]
[1]明:明日。
[2]若为:怎堪。
[3]北渚:屈原《湘夫人》有“帝子降兮北渚”之句。此句言行程遥远,令人担心。
[4]“恶说”句:五两为测风仪器,风大则轻。南风大则南下艰难,故“恶说”。
[5]青草瘴:夏季的瘴气。
[6]夏口:在今湖北武汉。
[7]白头浪:白色的巨浪。
[8]湓城:在今江西九江。
[9]“长沙”二句:贾谊被贬到长沙时,看到此地多瘴气,预计自己活不久了,又想到屈原也曾被贬到这里,因而写下了《吊屈原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