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吏(1 / 1)

杜甫赴华州司功参军任途中,敏锐地看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取题目的方式模仿汉乐府,表示对乐府的叙事艺术和讽喻精神的致敬,但实际上不是音乐文学,是杜甫为现实中的事写的徒诗。 “吏”即基层的办事人员,身份上低于“官”,是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三吏”写征兵过程中吏与民的矛盾,根据故事的发生地加上地名,以示区别。因为合适的兵丁已经耗尽,胥吏在现实中不得不粗暴执法,出现了很多残酷的现象。 《新安吏》中,几个被带走的男孩都很可怜。 “莫自”四句也很经典,写悲痛与绝望,写得很用力。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1]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2],归军星散营。

就粮[3]近故垒[4],练卒依旧京。

掘壕[5]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1]府帖:征兵令。

[2]贼难料:指叛军诡诈难测。

[3]就粮:指军队到粮食多的地方解决食物问题。

[4]故垒:旧时的军营。

[5]掘壕:修筑工事,挖掘战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