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疫情的时空分布(1 / 1)

一、空间布局

有关瘟疫的时空分布状况,虽然不难从疫情年表中看出大概,不过为了更清楚地反映问题,均列表予以说明。在统计做表过程中,做了如下技术处理:

第一,长洲、元和、吴县之类同城而治的县,由于地域接近,原为一县(多数为雍正年间所分),且进入民国后,又都重新合为一县,其界线本不易分别,何况这类县的县志也大多是合修,所以,在统计时,均将这些三或二县视作一县,并按习惯和方便的原则,分别给予简称,如,长洲、元和、吴县称作长元吴,无锡、金匮称作锡金,嘉兴、秀水称作嘉秀,归安、乌程称为归乌,等等,太仓州镇洋县是州领县,不宜直接称镇洋县,简称太镇。

第二,府志中的疫情记载,如果注明根据某县志,那么视该县有疫情;若注出“据各县志”或未加说明,则视为全府各县均有疫情。

第三,因统计以府和县为单位,所以,如果出现某县某乡镇疫或大疫之类的记载,按该县发生一次瘟疫计。

第四,由于六合、海宁、于潜、海盐、安吉、武康和新昌七县之县志对疫情未加著录,从我们搜集的其他资料中,也很少发现有关记载[1],为了不使其影响总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在统计时,未将这七县列入。

第五,若疫情始于冬季,延至第二年春季,且同为一种瘟疫,则视为1次瘟疫;如果虽始于冬季,延至第二年春夏,但有另外瘟疫发生,仍视为2次;或虽为同一类瘟疫,但当年已停息,次年又重发,亦视为2次。

根据以上处理,根据疫情年表所得到的各县疫情状况见表3-1。

表3-1 清代江南各县疫情原始数据表

前面已经谈到,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的资料对疫情的记载详略程度各不相同,有些明显有违事实或甚乖情理,因此,有必要对这些数据做适当的修正,在修正中,我们采取以下办法:

第一,根据资料情况和历史发展状况将清代分成顺康、雍乾、嘉道和咸丰以后四个时期,分别统计出各县各个时期瘟疫发生的次数。

第二,结合资料情况,对各县的四个时期的数字逐个检视,以确定哪些数字为不合理数字。我们认为,出现下列一种或数种情况者为不合理数字:其一,某一或某两个时期有较多的瘟疫发生,而其他时期在资料中没有任何显示,比如奉化县,咸丰以后为7次,而此前为0。如果是某县在较晚时期有少量(1次到2次)的疫情记载,不过该县为地处边缘的小县,其周边地区疫情记载也甚少,并且资料中也看不出有明显的偏失,不做调整,比如昌化县坐落在杭州最西面的山区,咸丰以后载有3次瘟疫,此前虽为0,但县志中曾记载乾隆年间发生过牛疫,这种缺失可能不是资料漏载造成的,故不予调整。其二,某县较早时期有疫情记载,而晚近时期反而缺失,但周边地区却又有较多疫情记载,比如余杭县,顺康时期有2次瘟疫,其他时期均为0,而与其邻近的钱塘和仁和顺康时期也有2次疫灾,其他时期却有8次。其三,某一时期数字为0,而其他时期则均有较多的疫情记载,比如上文提到的钱塘和仁和,整个雍乾时期没有一次疫情记载,其他时期有10次疫情,根据小说和诗歌中的资料,似乎确有瘟疫发生。其四,某一时期虽有疫情记载,但数字与其他时期和周边地区明显不合比例,比如太仓州镇洋县,雍乾和嘉道时期分别有8次和4次瘟疫发生,咸丰以后却仅有1次,而同一时期,邻近的嘉定和宝山分别有13次和5次。

第三,统计出全部四个时期各府的瘟疫总数,分别为99、140、129、188,计算出各府和总的各个时期间的比例关系。调整以府为单位进行,如果将做调整的县周边地区有记载较为完整的县,就按周边县的比例关系作为调整比例,若没有,假如该县所在府中需调整的数字在两组以上,按全部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如果仅有一组数字需调整,则按本府的比例关系进行调整。不过,太仓州镇洋县周边的嘉定和宝山在晚清成为上海市的一部分,情况较为特殊,仍按全部比例进行调整。

第四,假如某县的四个数字中,仅有一个数字需做调整,先根据第三条规则确定所依据的比例关系,然后设欲调整数字为x,比另外三个时期的总数,其比值应等于已确定比例关系中x所在时期的数字与另三个时期的数字总和的比值,这样,就可以得出x的数值,在具体计算中,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假如四个数字中有两个数字需调整,则分别将另两个数字作为确定值,分先后根据确定的比例关系调整这两个数字,这样每个数字均有两组数值,取其中间值。比如,某县雍乾和嘉道时期分别有瘟疫4次和3次,所据比例关系为全部比例关系,这样,顺康时期的数字则分别为:x/4=99/140,x′/3=99/129,x和x′分别为2.8和2.3,取中间值为2.6。假如有三个数字要调整,则将已确定数字按某一选定的比例关系分别予以调整。

根据以上办法,对认为不合理的数字进行了逐个调整,调整后数字见表3-2。

表3-2 清代江南各县疫情修正数据表

续表

调整后,镇江和绍兴两府以及钱塘和仁和县,由于原来记载的基数较低,同时也因笔者资料搜集得不够全面,数字可能仍然偏低,不过整体上,应该基本上符合实情。根据表3-2,得出瘟疫发生次数列前15名及府城所在各县和各府疫情状况,列为表3-3、表3-4,并根据表3-2制成图3.1。

表3-3 清代江南瘟疫重点分布地域表

表3-4 清代江南各府疫情状况表

续表

根据表3-2,制成图3.1。

图3.1 清代江南疫情分县地域分布图

从这些图表中不难看出,瘟疫较为密集地分布在以苏松太为中心的苏南和杭嘉湖平原上,疫情的空间分布至少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瘟疫爆发次数的多少基本同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成正相关系。疫情的分布,呈现出主要以苏松太地区为中心,由东向西,由中间向南北两端逐步递减的整体态势。一般来说,府州以上官府驻地以及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爆发的瘟疫较多;而僻处山区或岛屿、人口稀少、相对闭塞的小县,则瘟疫较少发生。11个府城或州城,除丹徒外,均名列前茅。

第二,瘟疫发生多少与沿海与否有密切关系。在11个府州中,宁波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算突出,但瘟疫发生次数却名列第6,可能与其两面濒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