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奎章阁的代表书家鉴赏(1 / 1)

元文宗图贴睦尔(1304—1332)为元代帝王中通汉学、喜文艺书画的一位皇帝。其即位后的第二年,即天历二年(1329)二月,建立了“奎章阁学士院”。该机构一方面是文宗召集近臣章商讨“古今之乱得失”的处所;另一方面也是效仿前代帝王,作为珍藏、鉴赏历代书画的场所。在奎章阁担任职务的儒臣有很多,这些著名的儒臣大多善书画,其中尤以虞集、柯九思、揭傒斯和康里巎巎书名最大。在奎章阁中像赵世延、孛术鲁翀、康里巎巎、雅琥均为少数民族书家,这充分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汉化的水准之高,也反映了当时民族间的文化交融。

(一)虞集《白云法师帖》

《白云法师帖》是虞集的代表作,纸本,纵30.7厘米,横51.8厘米,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帖书宗“二王”,深得晋人的韵味,书法行笔环萦,字气连绵,法度险峭,劲健古雅。初视之,用笔若草草不工,久视则其笔力之遒劲过人。

图10-7 虞集《白云法师贴》

(二)柯九思《上京宫词》

柯九思(1290—1343),元代画家、书法家、鉴赏家。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柯九思在家庭影响下,自幼即善作诗文书画,并培养了鉴赏文物的才能。天历三年被任命为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其诗文著作散见于《草堂雅集》和《元诗选》。柯九思的绘画,以画竹著名,亦善作墨花。墨竹师法文同,而能自创新意。善于用浓淡墨色分清竹叶的阴阳向背,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层次分明,笔力浑厚劲健。还常以书法的用笔写竹石,自称以篆法写竹干,草书法写竹枝,八分法写竹叶,兼融以颜真卿的撇笔等,书画结合,运用自如,别成一格。柯九思书法学欧阳询,结体严整,笔法秀劲。

柯九思书法为其画名所掩,然其书法成就却不可轻觑,其绘画成就正是建立在其个性独具的书法基础之上。

图10-8 柯九思《上京宫词》

《上京宫词》卷,纵53厘米,横30.9厘米,现已流至海外,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博物馆。作者用笔沉着而劲健,富有弹性,极具张力,其入纸处颇类著名北碑《张玄墓志》,俊美中露峭拔,平和中寓刚劲。直点多作短竖,有笔短意长之妙;横画虽波磔不露,但多呈隶书笔致,又颇似褚遂良书风。其章法疏朗通脱,点画动态十足,有杨凝式《韭花帖》和《兰亭序》的神韵,褚遂良“瑶台春林”的清丽同张玄墓志俊俏的笔意,正是柯九思历观前代书迹后的自然流露。

该卷字形有长有扁,以扁为多。长字取纵势,挺拔而不松懈;扁字取横势,笃实而不呆板,既有锺繇《戎路》《宣示》帖的体格,更有苏东坡“石压虾蟆”般的沉稳紧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字同扁字虽各逞姿态,但又和谐协调,体现了美的多样统一。章法上则通篇节奏平和。题目“上京宫词”四字,节奏均匀而稍缓,雍容典雅,悠长清丽,正合“宫词”意境。而正文的书写节奏,也同题目四字相似,大有宫廷气象。但作者在主调统一的前提下很注意局部的变化,如“伏”字、“多”字、“冷”字、“锡”字、“独”字等,以参用行书笔法变;“暑”字、“飘”字、“高”字、“日”字、“有”字、“立”字等,以加粗线条,加重墨色变;而在字形上则更以长扁互用变,这些变化如在平静的水面上时泛涟漪,正契合了《上京宫词》的内容。它们产生的微刺激,也正符合了记号中的角色“九重”与“千官”们的心态。因此,我们说,柯九思在书写《上京宫词》卷时,对词意是有很深的感悟的。作为一位鉴书博士,他虽然也有积极思考的时候,但更多时是闲暇优游,也正因为如此,这书迹也应是“千官”之一的柯九思的“心画”。不过,书画对心态的反映毕竟是模糊的,庙堂的闲暇难同山林的闲暇同日而语,也正因为如此,博学如何良俊者,也只好说柯九思的绘画似逸非逸、似神非神而难以名状了,对于更为抽象的书法当然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