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4 案例分析(1 / 1)

案例一 违反规程,误操作造成重锤冲伤手指

1.事故经过

图2.90

2003年10月4日下午4点左右,某公司锻造分厂维修组组长、调度兼司锤张某等七人加班更换5T模锻锤锤头,安装3L型接头锻模,临近结束时,将上、下模分开,维修工杨某用右手将一块??120mm×73mm的圆钢做垫铁放入上、下模之间,杨某和张某两人中一人误踏操纵板,导致重锤落下发生重击,将杨某的右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砸碎,造成重伤,如图2.90所示。

2.事故原因

(1)杨某违反了“严禁将手伸入锤头行程范围内”的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2)当班司锤张某没有及时将安全保险手柄推上,思想注意力不集中,导致锤头处于无保险状态,给误踩脚踏操纵板造成事故的发生提供了先决条件。严重违反了“模锻锤锤头提到最高点无工作状态下,应当把保险推上,防止锤头滑落”的安全操作规程。

(3)负责现场﹑技术工作兼HSE监督员李某现场监督不力,没有及时提醒司锤将保险推上,也没有制止杨某用手放垫铁。

3.防范措施

(1)严禁“违反操作规程”。

(2)加大现场监督力度的同时,加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案例二 违规更换砂轮片,导致砂轮碎裂成事故

1.事故经过

200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位于原安阳镇东山办事处中埠村瑞光大道618~620号的个体无照鞋模厂,砂轮机操作工尚志发把旧砂轮换下后将新砂轮换上,开机后不到2min,“嘭”的一声,砂轮崩裂成三块飞出,其中一块砸到尚志发的头上,尚志发当场倒地,鼻孔出血。工场内在场职工迅速将他抬出门外,叫来120救护车送医院抢救,终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2.事故原因

(1)直接原因。尚志发违反砂轮安装和操作规程。按照有关规定,更换新砂轮两边要用夹板和有弹性纸板垫,装好新砂轮后要试运行,空转5min后才能使用,操作时操作人员应位于砂轮的侧面,而尚志发更换砂轮时既没有使用夹板,也没有试运转,换好砂轮后马上投入使用,并在砂轮的正面操作,致使新砂轮在开启后不到2min就崩裂飞出将自己砸死。

(2)间接原因。业主陈泽虎安全意识淡薄,非法开办加工厂,没有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安全管理措施不到位,招收的工人没有进行安全教育,职工缺乏砂轮安全操作知识。

案例三 钻孔工件装夹不牢固,继续钻孔导致发生事故

1.事故经过

某日早班,机床组的华某为采煤队自制的道夹板进行钻孔,由于钢板下料边沿不齐,为省事华某将两块钢板直接夹在平口钳上钻孔,在钻削过程中,工件松动。厂部管理员宋某恰好走过来叫华某,问其生产情况,华某听到后,在没有等钻头停稳的情况下就向上提钻,处于松动状态的工件被钻头带起,并随钻头一同旋转,将华某的右手中指划伤,造成一起轻微伤事故。

2.事故原因

(1)华某在装夹工件前,明知钢板边沿不齐,为图省事而将两块钢板一起夹持在平口钳上进行钻孔,在发现工件松动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在钻头未停稳前,且工件已松动的情况下,盲目上提钻头。华某安全意识不强,在加工过程中,多次出现危险隐患的情况下,没有进行及时处理。安全自保意识差,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管理人员在华某正在作业的情况下询问工作情况,选择的时机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某的注意力,是造成事故发生的间接原因。

(3)机床组组长是本班组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职工管理不严,安全监管不到位,职工违章作业时有发生,是导致事故的间接原因。

(4)厂部领导对职工管理不严,教育不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又一间接原因。

3.防范措施

(1)对职工加强安全意识教育,提高职工自主保安意识和遵章操作的自觉性。

(2)在对工件进行钻削加工时,一定要根据工件的具体状况选择一次装夹的数量和装夹方法,确保工件整体装夹牢靠。

(3)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作业现场,进一步强化现场的安全管理,按照作业流程要求,指导职工实施标准作业。

案例四 违规戴手套操作钻床,导致钻头卷入手套发生事故

1.事故经过

2006年4月2日,某钢铁公司铁样检验一班化验工兰某戴上线手套,1人在生铁制样室制取500387炉前生铁试样(圆锥形)。在开动钻床制取铁样过程中,由于钻孔时铁样滑动,手套被台钻卷住,将其左手拇指带入钻头下,造成左手拇指指尖骨头损伤,皮肉撕裂。随后来到制样室的青工刘某,在立即停机后,找出一干净口罩包扎兰某的伤口。随即,将兰某送往市人民医院治疗。

图2.91为戴手套操作钻床,手套被卷入机器中,好险啊!

图2.91

2.事故原因

(1)兰某戴手套,违章操作钻床。按规定操作钻床严禁戴手套。

(2)铁样缺夹紧装置,操作过程中易滑动,作业人员用手固定,容易碰触钻床。

(3)铁样检验站缺乏对职工使用钻床的日常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不到位。

3.防范措施

(1)反思该起事故,组织职工重学钻床操作安全规程,用血淋淋的事故教育广大职工。

(2)制作铁样缺夹紧装置,消除引发事故的因素。

(3)加强现场监督与检查,杜绝违章操作现象。

案例五 违规戴手套对轴类零件进行抛光发生事故

1.事故经过

图2.92

如图2.92所示,某机械厂车工孙某正在加工一批轴类零件,因为零件比较脏,孙某戴着帆布手套进行操作。由于这批零件表面粗糙度要求较高,为达到要求,孙某每加工完一件就要用砂布包轴用手握住并左右推行的方法在转机中对轴进行打磨。打磨中,只听孙某“哇!”的大叫一声,右手套被卡盘缠绞,孙某本能地把手往回抽,但中指和食指被拽掉,手腕骨折。

2.事故原因

因为怕脏孙某戴手套操作转动设备形成习惯性违章行为,在加工过程中,又采用较危险的手握砂布包轴打磨法,因长时间打磨零件多次,反复熟练操作中渐渐掉以轻心,一不留神,戴手套握砂布的手过于靠近转动的卡盘,造成伤害事故。

3.防范措施

(1)严禁戴手套操作转动设备。

(2)严禁转机中用手拿砂布包轴打磨零件。

(3)职工在工作中要自觉克服习惯性违章行为。

案例六 违规装夹工件,作业场地狭小造成事故

1998年5月19曰,江苏省一个体机械加工厂,车工郑某和钻工张某两人在一个仅9m2的车间内作业,他们的两台机床间距仅0.6m,当郑某在加工一件长度为1.85m的六角钢棒时,因为该棒伸出车床长度较长,在高速旋转下,该钢棒被甩弯,打在了正在旁边作业的张某的头上,等郑某发现立即停车后,张某的头部已被连击数次,头骨碎裂,当场死亡。

上面这个例子就是因为作业环境狭小,进行特殊工件加工时,没有专门的安全措施和防护装置而引发的伤害事故。在工作中,千万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不顾有关的要求,不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造成惨剧的发生。

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 6442—1986),在伤亡事故调查处理中,对责任事故在确定事故直接责任者和____责任者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责任者。

A.领导B.管理C.间接D.有关

2.现行事故统计中,重大伤亡事故是指一次死亡____的事故。

A.3~9人B.10~29人

C.10人以上(含10人)D.20人以上(含20人)

3.不安全状态是指能导致事故发生的____。

A.人为错误B.管理缺陷C.领导失职D.物质条件

4.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受事故影响造成的经济损失,其中包括____等。

A.产值减少B.资源破坏C.善后处理费用D.毁坏财产价值

5.某车床在维修时将防护罩拆下,维修完毕为赶任务工人在防护罩未安装的情况下继续操作,她因为怕伤手而戴着手套操作,导致手套和手绞入机器中受伤。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是____。

A.领导失职B.管理缺陷C.人的不安全行为D.物的不安全状态

6.某车间将残留有硝酸的瓦罐随意在车间通道旁堆放,致使工人因无意中将瓦罐踢碎而被硝酸烧伤。事故原因属于____的原因。

A.管理B.直接C.领导D.间接7.因事故人身伤亡支出的费用,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属于____损失。

A.经济B.直接经济C.间接经济D.事故

8.用机床加工工件时,刀具飞出伤人的事故,属于____事故类别。

A.物体打击B.机械伤害C.车辆伤害D.其他伤害

9.高温引起的皮肤及其他器官、组织损伤事故,属于____事故类别。

A.其他伤害B.化学伤害C.火灾D.灼烫

10.梯恩梯(TNT)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性爆炸,属于____事故类别。

A.其他爆炸B.化学爆炸C.火灾D.火药爆炸

11.因电气线路短路火花点燃附近易燃物着火而引起的工人烧伤,属于____事故类别。

A.触电B.化学伤害C.火灾D.灼烫

12.伤害频率为在某段时期内,每百万工时中,因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人数。伤害人数指____人数之和。

A.死亡B.重伤C.急性中毒D.轻伤

13.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等7种原因,以下____不属于技术上和设计上有缺陷。

A.作业岗位之间不协调,各生产环节之间缺乏统一配合

B.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差,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和验收规范

C.检测、检验技术落后,未能发现隐患

D.因操作人员操作技术不熟练,操作方法不当而造成事故的,也属技术上的缺陷

14.千人重伤率为在某段时期内,____每千名职工中,因伤亡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A.在岗B.实际C.生产一线D.平均

15.我国工矿企业发生工伤事故的死亡人数计算时间是____天。

A.7天B.10天C.30天D.60天

16.据事故理论的研究,事故具有____。

A.因果性B.随机性与偶然性C.巧合性和危险性D.潜在性和必然性

17.国际劳工组织于1983年推荐的劳动强度分级标准将人类作业的劳动强度分为从极轻至极重共____个等级。

A.4B.5C.6D.7

18.求出事故最小割集,就可以掌握事故发生的各种可能,了解系统____的大小,为安全评价,事故调查和事故预防提供依据。

A.稳定性B.危险性C.风险率D.可靠度

19.安全教育中的安全技术知识教育不包括____知识教育。

A.生产技术B.一般安全技术C.专业安全技术D.数、理、化基础

20.安全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均属于事故发生原因中的___。

A.人的不安全行为B.物的不安全状态

C.管理缺陷D.领导失误

二、判断题

1.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

( )

2.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和物质称为起因物。

( )

3.不安全状态是指能够导致事故的物质条件。

( )

4.损失工作日等于和大于105日的失能伤害为重伤。

( )

5.(一般)死亡事故是一次事故死亡1~2人的事故。

( )

6.重大死亡事故是指一次事故死亡6人以上(含6人)的事故。

( )

7.千人重伤率是指某时期内平均每千名职工中,伤亡事故造成的重伤人数。

( )

8.伤害平均严重率是指每人次受伤害的平均损失工作日。

( )

9.在事故类别中,“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重力或惯性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包括因爆炸引起的物体打击。

( )

10.在事故类别中,“起重伤害”是指从事起重作业时引起的伤害事故。

( )

11.在事故类别中,“火灾”是指造成人身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

( )

12.在事故类别中,“冒顶片帮”是指煤矿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引起的伤害事故。

( )

13.在事故类别中“放炮”是指施工时,放炮作业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拆除建筑物的放炮作业。

( )

14.在事故类别中,“锅炉爆炸”是指生产经营用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

( )

15.在事故类别中,中毒是指人接触有毒物质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窒息是指因氧气缺乏引起的伤害事故。两种现象合为一体,称为中毒和窒息事故。不适用于由于病理变化引起的中毒和窒息;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导致的伤害和死亡。

( )

16.伤害频率和伤害严重率之所以用一百万小时进行计算,主要是考虑到用图表进行事故分析时,图形较为稳定,易于掌握伤害事故的变化趋势。()

17.重伤事故、死亡事故或重大死亡事故发生后,企业负责人必须在24h内用电话、电报、电传等方式快速将事故报告企业主管部门、企业所在地劳动安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和工会组织。()

18.工伤事故包括工作意外事故和职业病所致的伤残及死亡。()

19.进行事故调查时,需要进行事故前的生产情况调查。()

20.有人说事故管理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处理事故当事人。()

三、填空题

1.机械伤害是指____做出强大的功能作用于____的伤害.受机械伤害人体最多的部位是____。因为____在劳动中与机械接触最为频繁。

2.装载液态或气态易燃、易爆物品的罐车,必须挂____;装载液化气体的车辆,应有____措施。

3.安全检查表按其应用范围划分,大致可以分为设计审查验收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____安全检查表、工段安全检查表、岗位安全检查表和____安全检查表六类。

4.在事故原因分析中,____和____属于直接原因。

5.伤亡事故经济损失,指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发生伤亡事故所引起的____经济损失,包括____经济损失和____经济损失。

6.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 6442—1986),轻伤是指损失工作日____的失能伤害。

7.根据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GB 6721—1986),经济损失____的事故为一般损失事故;经济损失____的事故为较大损失事故;重大损失事故是指经济损失____的事故;特大损失事故是指经济损失____的事故。

8.事故调查组应当按照____、____的原则,及时、准确查清事故____,查明事故____和____,总结事故____,提出____措施,并对____提出处理意见。

9.根据国务院第302号令,地方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人和政府有关部门正职负责人对特大安全事故的防范、发生,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有____、____情形或者负有____责任的,依照本规定给予____处分;构成____罪或者其他罪的,依法追究____责任。

10.在对事故分析中,当几个主要原因同时存在时,以先发的____原因作为判断事故类别的依据。

11.千人死亡率为在某段时期内,平均每____职工中,因伤亡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

12.百万吨(M3)死亡率是从行业特点出发,以产品、产量计算的伤亡事故死亡率。百万吨(M3)死亡率为:____/____。

13.补充新员工的培训费用属于____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

14.电力维修工人露天作业,遭雷击伤害而从高处坠落,事故类别属于____。

15.工人在作业时,因碰到**的临时电线遭电击引起的皮肤及其他器官、组织损伤事故,事故类别属于____。

16.梯恩梯(TNT)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性爆炸,属于____。

17.人通过介质触电时,起因物是作为____的设备或设施。

18.职业危害因素能否引起职业病,主要取决于接触的剂量,即接触的____和____。

19.发放职工个人防护用品应该根据企业安全生产、防止职业性伤害的需要,按照不同工种,不同____发放不同个人防护用品。

20.安全检查主要是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管理、查____、查安全设施。

四、简答题

1.在国务院第34号令中所称特别重大事故包括哪几类?

2.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 6442—1986)的规定,对事故调查时需要搜集事故事实材料。事实材料应包括两大类,请叙述其具体内容。

3.某化工厂液化气泄漏失火,烧掉部分厂房设备,而且引燃了化学危险品,产生大量有毒气体,使多人中毒伤亡。请回答:

(1)起因物是什么?(2)致害物是什么?(3)事故属于哪种类型?请简要说明依据。

4.按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 6442—1986)的规定,在进行事故责任分析时,如何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领导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

五、事故案例分析

×年夏末秋初,某电化厂液氯工段发生液氯钢瓶爆炸,使该工段414m2厂房全部摧毁,相邻的冷冻厂厂房部分倒塌,两个厂房内设备、管线全部损毁,并造成附近办公楼及厂区周围280余间民房不同程度损坏,液氯工段当班的8名工人当场死亡。更为严重的是爆炸后氯气扩散7km,由于电化厂设在市区,与周围居民区距离较近,事故共导致千余人氯气中毒,数十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3万元(时值)。

最初爆炸的1只液氯钢瓶是由用户送到电化厂来充装液氯的。由于该用户在生产设备与液氯钢瓶连接管路上没有安装逆止阀、缓冲罐或其他防倒罐装置,致使氯化石蜡倒灌入液氯钢瓶中,这属于违章行为。而且在送来此钢瓶时,也未向充装单位声明情况,留下重大事故隐患。

负责充装钢瓶的电化厂液氯工段工人违章操作,在充装液氯前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对欲充装的钢瓶进行检查和清理,就进行液氯充装。充装时,钢瓶内的氯化石蜡和液氯发生化学反应,温度、压力升高,致使钢瓶发生爆炸,并导致周围相继钢瓶爆炸,造成严重后果,影响恶劣。

经调查,双方工人均未经特种作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当地政府和化工厂均没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措施。

1.试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该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2.根据《安全生产法》,试提出处理建议。

3.试提出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