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齐默曼咖啡屋古乐团巴赫作品音乐会
时间:2011年4月9日
地点:北京中山音乐堂
乐团:法国齐默曼咖啡屋古乐团
谢幕:四次
曲目:J.S.巴赫
D大调第五号勃兰登堡协奏曲,BWV 1050
G大调三重奏鸣曲,BWV1038
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BWV 1041
B小调序曲,BWV 1067
这是2011年北京中山音乐堂古乐季三场古乐演出的头一场,当然,这里有个很有趣的主题:“紫禁城——古乐”。事实上,在故宫上演欧洲古乐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从那时起,“古乐”演奏便基本是与欧洲同步的(虽然演奏规模和影响都很小,且仅限于宫墙内)。1601年利玛窦来到紫禁城觐见之时,带来一台斯皮耐琴(Spinet,可视作简化版的羽管键琴,且键盘位于琴箱较长的一边),100年后的南怀仁和徐日昇等都从欧洲带了不同的乐器和音乐作品,甚至有的传教士(德里格)亲自操刀,谱曲题献于康熙皇帝……因为中山公园事实上是紫禁城的一部分,因此在这里演奏古乐可谓“实至名归”。
而齐默曼咖啡古乐团的命名也大有来头,历史上的齐默曼咖啡屋坐落于莱比锡的圣卡特琳娜街,其每周举办的学院音乐社音乐会可以追溯到18世纪。齐默曼咖啡屋乐队由泰勒曼创立,1729年—1739年由J.S.巴赫担任乐队指挥,专门为一些经验丰富的音乐爱好者演出世俗合唱和器乐作品。包括巴赫和他的儿子们、泰勒曼及当时欧洲其他大师,都会辗转来到齐默曼咖啡屋演奏。我们今天听到的“齐默曼咖啡屋古乐团”于1998年复创,他们是每一个城市的古乐音乐节和音乐季的座上宾。
这次音乐会以节目单曲目的逆序(如上是实际演奏顺序)演奏的。为了演奏纯正的古乐,音乐堂特别提供了羽管键琴,而不是以钢琴替代。值得一提的是,担任羽管键琴演奏的迪克·伯奈尔(Dirk Borner)是一位学者型的演奏家,来自德国的萨布吕肯,我们经常可以在HARMONIA MUNDI及ALPHA等厂牌的古乐专辑中看到他的身影。这次的曲目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作品,而数字低音是每场音乐会唯一可能大为不同的声部,首先体现的是键盘手的巴洛克及室内乐演奏的修养及灵性,另外能够体现一个古乐团的音乐品位。伯奈尔的演奏保持了最大限度的灵活性,同时没有夸张的表现(除了“勃兰登堡”中的独奏段),彬彬有礼,稳扎稳打。在音乐厅演奏室内乐,特别是古乐作品,各个声部的声音往往难以获得清晰地展现,特别是音量偏小的横笛(Traverso,事实上她使用的是“巴洛克长笛”),而在伯奈尔小心翼翼的控制下,为横笛留出宽阔的演奏音域和空间,显示出了一流的技术及音乐控制。
乐队中尚有三把货真价实的“古琴”,其中一把早至1710年。弦乐演奏都是用的羊肠弦,音色黯淡,但非常恬美。因为用的是羊肠弦,定弦音准跑偏较为明显,在演奏到巴赫的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时,首席小提琴瓦莱提(Pablo Valetti)的某个琴弦(可能是A弦)明显跑偏,只要是那根弦发出的音都偏低。整个演奏期间(特别是下半场后半部分),因为琴弦之间音准跑偏而导致的“拍频”(Beat Frequency)音时有出现。想必在巴洛克时期,这是听众和音乐家必须要忍受的烦心事。
在现代金属和阀键结构的长笛诞生前,巴洛克时期普遍采用的仍然是木制结构、没有阀键(或有一个阀键)的(巴洛克)长笛,音色温醇绵软,带给人恬美和优雅的感觉。演奏横笛的是巴罗尼(Diana Baroni),她的演奏即使就纯技术而言也可圈可点。因为没有阀键结构,基本全靠手指按音孔,非常不好控制,即使在今天来说,巴赫的B小调乐队组曲中的长笛演奏的难度也极富挑战性。在B小调组曲的“波兰舞曲”之低音变奏中段,横笛快速华丽地独奏,巴罗尼稍显紧张,为了防止漏气和音准失控,她的按捺动作非常用力,甚至有点儿夸张……
乐队在整个演奏期间对速度的处理虽然较为保守,但非常考究,极富修养。返场曲是《G弦上的咏叹调》的原版——巴赫《D大调乐队组曲》(BWV 1068)中的“咏叹调”(而不是威尔海宓[August Wilhelmj]的改编版),原版是D大调。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场音乐会采用的是18世纪德国的“室内音高”,标准音不是440Hz,而是低差不多一个半音,以上述曲子为例,D音就几乎变成了降D(但不能认为它是降D大调,室内音高产生于平均律普及之前,不能看作等音转换,且音高完全不一致)。“室内音高”在十七八世纪没有固定的概念,低一个全音或大三度的情况都有,而根据亨德尔用过的一个音叉确定,巴赫时代德国常见的室内音高应当是较440Hz低差不多一个半音,也即本次音乐会的定音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