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推荐:
1895年,巴黎一所学院的教师在学校的门楣上刻下了“Citius,Altius,Fortius”的标语,他试图以这句话来激励慵懒的大学生们到操场上参加体育活动……25年后,这句话成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口号。千万运动员在这句话的激励下不断地刷新世界纪录,创造了人类体育运动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当年那位教师大概永远想不到这短短三个词将会创造多少奇迹。他的名字叫亨利·迪东(Henri Martin Didon),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父——顾拜旦的一位密友,而这句话翻译过来便是:“更快、更高、更强。”
话题回到音乐。自从帕格尼尼和李斯特降生,音乐史上群魔乱舞的时代开始了。在李斯特之后,一个个“妖怪”前仆后继,将钢琴技艺发展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有几位象征性的人物不得不提:齐夫拉、霍洛维茨、沃洛多斯。齐夫拉确实是个“魔王”,暂且不听音响,不摸琴,先看看他根据罗西尼的歌剧《威廉·退尔》的音乐而作的幻想曲(即兴曲)的谱子,便将人骇了个跟头:一片片星云般密集的三十二分音符、六十四分音符,跨度超大的和弦和分解和弦,接连不断的连音符,二十连音接着是十五连音、十九连音、二十七连音、十八连音、二十五连音……左右手十一连音对十二连音,左右手交错的密集排列和弦快速断奏,不可思议的大跳音区变化……这些眼花缭乱的技巧,连李斯特看到都要哆嗦。话说英雄李斯特当年,经常残忍地将前辈大师们的旋律拿来游戏般折腾来折腾去,搞得好像李氏之前的钢琴技术简直如同儿戏。半个世纪后,年轻气盛时的霍洛维茨也没有客气,居然在宗师李公斯特头上动土,连李氏的原创曲目,或者是已经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曲子都不放过,继续深翻狠挖,抽筋剥骨……终于将音乐遁为天花乱坠之态,一时间琴者恍若白日飞升……而新生代的愤青沃洛多斯更是继承老霍遗志,继续在拉赫玛尼诺夫和李斯特看家曲目上动手动脚,“Volodos”这名字都像“Voodoo”(巫毒);听听他演奏的莫什科夫斯基的练习曲(Op.72 No.6,一定要听现场版),闪电般的速度,飞速的上行加速经过音跟烟儿一样飘过,像妖精一样在演奏……而且将齐夫拉和老霍的那些改编曲演奏得更快、更狠、更响……颤抖吧!
虽然拿戈多夫斯基的“肖邦练习曲全集”改编版垫底,但此表罗列的曲目肯定漏掉了很多世界钢琴文献中也许更加极致的曲目,我甚至没有提到巴拉基列夫的《伊斯拉美》……妖海罗刹,恕不一一细表。下面略提一曲:《野蜂飞舞》变奏曲也号称是业内著名的杀人曲,原来的单旋律线条变为双手八度交错版的音型,听听沃洛多斯演奏此曲的速度,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称他为妖怪了。事实上,从李斯特以后,钢琴技术进入了另一个断代史:你可以理解为“天赋”,是的,那样的速度、那样的跨度、那样的力量,有的人每天练琴15小时,即使始终有正确的方法和科学的训练,也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也不能演奏这里面的大部分曲目。而有的人天生就具有闪电般的速度,在羽毛般的重量和万钧之力间收放自如……他们似乎需要的只是必要的(也许是最小限度的)练习和科学的方法,他们永远举重若轻,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拥有那样的基因。钢琴演奏看起来越来越像是竞技运动。
对个人而讲,这也许是悲剧,尤其是对于绝大多数看起来并非是“上帝之宠”的人。那些拥有“幸运基因”的人,他们真的只需要最小限度的练习?不,恰恰相反,在高手如云的当代,在人类的成绩提升空间似乎越来越小的今天,即使你的天生条件较好,你也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十年如一日地练习、训练……你才可能获得百分点级别的提升。换个角度思考,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而言,这种进取是由原来的对于狭小的“自我”的有限提升,转而成为社会的整体进步。人类曾经用了6年时间,把百米成绩提升了0.02秒(2005年6月14日,鲍威尔取得9'77"的成绩,打破6年前由格林创造的9'79"的世界纪录),而2008年6月1日,当牙买加选手博尔特将此前由鲍威尔保持的9'74"的世界纪录刷新至9'72"时,请记住许多报纸的新闻标题是:人类快了0.02秒。
奥林匹克运动与钢琴技术的发展一样,由一开始的,个体对自身的训练和挑战,变为整个人类对物种自身极限的不断突破。而钢琴炫技进化更因技术、基因与艺术的高度融合而显得越发迷人。请不必扭扭捏捏,技术进步永远是艺术发展的先声。
更快、更高、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