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仲夏,草木葱茏,京都温润。
第五辑《跨文化视野》总算编就了。2009年至今,这套论丛也风风雨雨,阴惨阳舒,已历6个年头,编成5本,覆盖了“中国现代美学与诗学的开端”“美学与文化的多样性”“中西伦理与美学”“浪漫诗学与教化传奇”,以及当下这本“古典传承与博雅教育”。虽不敢说有什么气象,但毕竟呈现了跨文化研究院各位同人与国内外学界互动对话、淡泊问道的心灵轨迹。
这本论丛的编辑完成还确有其独特之处。2015年年初,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决定建立“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顺应国家政治文化的战略走向,推进高等教育的主动改革与自我超越。跨文化研究院协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南政法大学、雅典大学奥林匹亚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建立“希腊研究中心”。非常幸运的是,学校全力支持,“希腊研究中心”忝列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联动,“希腊研究中心”良性运营,初开局面,别开生面。
故此,编者对已经在初稿之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栏目设定和基本命意上同过往几本论丛有所不同。跨文化研究院和“希腊研究中心”的同人认定,学术研究一定要凸显古典的生命力和文教的神圣性,从而赋予学术文化以历史的整体性和现实的问题意识。于是,以古观今而知其源流,以今观古而活其智慧,中西涵濡追求人文化成的境界,乃是一方学术文化愿景。这本论丛的重头文章,无论是撰述之作,还是译介之作,都特别突出这种古今互鉴、中外通观的方法。这种研究路数表明,古典不是古代遗物,而是先贤智慧的流兴余韵。古典文教对人的滋养,犹如十里春风,万道甘泉。
求学问道,乃是荒村野老素心人所悦之事。但在全球化与大数据时代,学与思都忌讳封闭和孤立。对话激发灵思,而协同导致创化。眼下这本论丛不折不扣是国内外学者集体劳作的成果。尤其值得提及,程志敏教授、何博超副研究员慷慨接受二外邀请,荣膺“希腊研究中心”的兼职研究员。他们奉献的新作,当嘉惠学界。周志强教授、杨俊杰副教授、董伯韬博士、林振华老师、冯莹莹副研究员,是跨文化研究院的良师益友,长期以来支持我们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同袍同泽,携手学途,对他们我们必须表示由衷的敬意。他们为本论丛所奉献的论文和译文,无疑让本书增色添彩。
本论丛有一个专栏,内中收编了跨文化研究院部分研究生的优秀习作。这些作品部分是校级研究生学术沙龙和科研立项的成果,从隽彦的论学之中亦反映了跨文化研究院人才培养的思路,以及已经形成的特色——涵泳经典,怡情养性。“小荷才露尖尖角”,当归因于跨文化研究院老师们的开示与培育。课程体系之内的日常教学偏重教授中外经典,同时杨平副教授、黄薇薇博士多年来还坚持组织古典读书班,指导学生品读经典文本,倾听圣贤话语,修身更是润灵。师生们的创意之举,沙龙之约,为二外人文教化增添了一道绚丽风景。他们让人觉得,读书愉快而又有用。
跨文化研究院全体同仁敏思勤著,他们奉献的新作总是编者的“及时雨”。每一本论丛编就,都是我们通力合作和高情厚谊的见证。他们对编者总是有求必应,从论丛选题到论文编辑,都凝聚着这个“文字共同体”各位同人的心血。石慧英老师总是那么任劳任怨,智慧而又慈悲,她周旋在出版社和学校各部门之间,妥善地解决了繁复的事务问题。刘俊伟书记百忙之中总是腾出手来,给编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她以高效的工作、敏锐的决断和细致的协调,保证了本论丛的顺利编辑和出版。杨玫芳老师同出版社的具体联系,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工作,包括组织论文的排版、初校、书籍版式的制作,都物化了她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
木桃琼瑶,永以为好。——是为至高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