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列国时代的社会经济(1 / 1)

一、社会经济

在列国时代,雅利安人的活动中心已转移到恒河中下游地区。恒河中下游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雨水充沛,气候适宜于粮食作物的生长,再加上铁器普遍使用,因此这个时期印度的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大多数印度人居住在农村,农村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大多是一对夫妇带着孩子的个体家庭,占有一小块土地。当时的人们已经知道了利用不同季节种植不同作物以便提高粮食产量的道理。农民种植水稻和其他谷物,还种植甘蔗、水果、蔬菜等。每个农村通常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单位,农民共同修建蓄水池、灌溉渠、道路以及保护全村共同利益的围墙等公共设施。每村都有公共牧场,供各户所养的牲畜食草。从事农业的主要是吠舍,不过,也有刹帝利耕种土地的。

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粮需要,而且也为手工业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原料,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据《佛本生故事》(亦称《佛本生经》)记载,当时次大陆有许多种手工业匠人:缝皮匠、铁匠、油漆匠、木匠、猎人、渔夫、屠夫、制革匠、耍蛇人、演戏人、舞蹈者、奏乐者、象牙工、纺织工、茶点工、珠宝工、金属工、陶工、理发匠、制弓箭者、编花环者等,他们分别在冶金、纺织、建筑、造车、武器制造、象牙雕刻、农具制作、制陶、珠宝制造等部门劳动。当时就连佛教徒也从事手工业。《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九《双品》第一《大空经》第五说:

尊者阿难与众多比丘在加罗释精舍中,集作衣业。尊者阿难遥见佛来,见已出迎,取佛衣钵,还敷床座,汲水洗足。佛洗足已,于加罗释精舍坐尊者阿难所敷之座,告曰:“阿难,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尊者阿难白曰:“唯然,世尊,加罗差摩释精舍敷众多床座,众多比丘于中住止,所以者何?我今作衣业……”

各重要手工行业都组成了行会,一些接近国王的有势力的人成为行会的头目,他们负责监督和检查产品的质量。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业也发展起来。从佛经的资料看,这时商业不仅在各国内部进行,还在列国之间进行,也经常有印度人到印度境外进行。当时从国外输入的产品主要有金银、宝石、金刚石和珊瑚等,输往国外的主要有织物、香料、药草和金银宝石加工品等。在当时贸易的商品中比较著名的有波罗奈斯的布、迦尸的纺织品和檀香木、犍陀罗的毛毯、喜马拉雅山脚和恒河河谷的象牙以及信德的马匹等。

佛经中有关这个时期商业贸易的资料很多。

《中阿含经》卷第六十《例品·八城经》第六说道:

我闻如是,一时佛般涅槃后不久,众多上尊名德比丘游波罗利子城,住在鸡园,是时第十居士八城,持多妙货,往至波罗利子城治生贩卖。于是第十居士八城彼多妙货,货卖速售,大得财利,欢喜踊跃。

《佛本生故事》中反映的商业贸易的事情很多,如:

《真理本生》说,当梵授王在迦尸国波罗奈城治理国家的时候,菩萨转生在一个商队长家中。长大成人后,带着500辆车,从东到西,四处经商。在波罗奈城还有另外一个商队长的儿子。经商中竞争时,菩萨的商队胜利了,而另外那个商队却全军覆灭。[1]

《小商主本生》说,当梵授王在迦尸国波罗奈城治理国家的时候,菩萨转生在一个商主家里。长大成人后,也成为商主,得名“小商主”。他聪明睿智,懂得各种预兆,因此,他让一个家道中落的青年从捡到的一只死耗子起家,逐渐发展,富有了起来。[2]

商品货币贸易的发展,使一些人因“买卖之利,多获财富”。佛经中讲到一个家道中落的青年,靠善于经营,了解行情和信息,由一个经营本小利薄生意的小人物,很快变成一个拥有20万钱财的大商人。

佛经资料还记载,一个叫迦拔吒的商人,开始时很富,但后来破了产,“遂至贫穷,其宗亲眷属,尽皆轻慢,不以为人”。不久,他“遂弃家去,其诸伴党,至大秦国,大得财富,还归本土。时诸宗亲,闻是事已,各设饮食、香案、妓乐于路往迎”。这个故事既讲述了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情况下的世态炎凉,也道出了在这种情况下贫富涨落的急速。

有的商人极其富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记载说,在那烂陀,有一个“本庵没罗园,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以施佛,佛于此处三月说法,诸商人等亦证圣果”[3]。

可能当时印度的海外贸易相当发达,所以佛经中关于商人们出海经商的故事很多。律藏中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二至卷三中,说到一个名叫圆满的人,靠经营旃檀木发了大财,后来又与其他人一起去海外经商,从一个坐商成为大财主。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卷第十五说500商人乘船出海经商:

乃往古昔,菩萨尔时在不定聚,于大海中,作一龟王。复于后时,有五百商人,乘船入海,乃被海兽打破船舶。其龟取五百商人,置于背上,渡出海中。尔时商人皆悉安稳,全其身命。

卷第十八说到钩心斗角的商人:

乃往古昔,有一大城,于此城中,有二商主,善能兴易。缚持舶已,为求宝故,入于海际,因顺风力,至其宝洲。一筹量载宝,一不筹量贪心满舶。

后入海内,不筹量者,其舶欲没,告伴商主言:“愿仁救济,容我上舶。”其人斟酌,随力量宝,安于舶内。牵取其手,令使在舶。

其溺舶者,作如是念:“我与共彼,同至宝洲,我所采者,舶没皆失。岂容其人,将宝归家?穿舶为孔,令宝散失。”

作是念已,窃在一边,持杖穿舶。商主遂见,告言:“仁者,勿为是事,非但财宝散失,我等俱亡。”彼内怀嫉,妒心炽盛,竟不纳谏,同前欲穿。

其伴商主,见不从谏,即持利枪,刺之令死。

当时还有两国的商人互相做对方的商业经纪人或代理商,如《增一阿含经》卷第二十二《须陀品》第三十中说道:

当时,商人们组织起商会,商会会长由国王指定或继承。组成商会的目的是控制价格,谋求厚利。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过去的物物交换已被淘汰,货币也就应运而生。以银和铜铸成的货币成了新的交换媒介。在北印度,大约公元前6世纪或更早,就出现了正规的银币。这些银币的流通范围从摩竭陀到呾叉始罗以至波斯。此外,在佛经文献中还经常提到金币。如《佛本生故事》的《骗子本生》中,就说到一个财主把100金币埋在地下;[4]在《豺本生》这个故事中,豺狼骗一个贪财的婆罗门说,它有200金币,只要这个婆罗门能把它带出城,就给他这200金币。[5]在《剑相本生》中,说到波罗奈斯的国王梵授王为了要拆散他的外甥和自己的女儿的婚姻,便召来一个女卜师,说只要她能拆散俩人的婚事,就给她1000金币。[6]可能这时还有用黄金来衡量财富的,如前述商人圆满曾经赚得18亿,在这里不是说18亿金币,而是说18亿两金。

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城市也更加普遍地发展起来。这可以说是这一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

按《大般涅槃经》卷中的说法,在释迦牟尼时代,次大陆有8大城市,即王舍城(摩竭陀首都)、吠舍釐城(跋祇首都)、舍卫城(居萨罗首都)、波罗奈斯城(迦尸首都)、阿逾陀城(居萨罗的早期首都)、瞻波城(鸯伽首都)、憍尝弥城(拔沙首都)、呾叉始罗城(印度西北部犍陀罗的首都)。

《长阿含经》卷第三《游行经》第二中记载说,佛准备灭度(即涅槃)的拘尸城,过去也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可是当时佛的大弟子阿难却说这是个荒毁之土。他对佛陀说,有那么些大城你不去,为什么在此灭度呢?阿难说了7个大城:

但世尊说,你不要这样说,今天这座城虽然鄙陋荒毁,当年却是座大城:

这说明这个城市原来不仅是一座大城,而且其建设是非常豪华的。

关于这时的城市建设情况,佛经中也常常说到,这些城市都是“人民炽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这个时期的新兴城市都坐落在交通要道上,或在两个生态系统的交点上。例如舍卫城就在北方的大道上,王舍城在恒河和德干高原东部的交叉点上,后来兴起的华氏城则在恒河岸边,西北印度的呾叉始罗城位于印度河和海达斯庇斯河的交叉处。这个呾叉始罗城在当时及以后的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都是印度西北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在佛经中常常提到王室贵胄把自己的子弟送到那里去学习技艺。

《名字本生》说呾叉始罗有举世闻名的老师,此老师有500弟子。[7]

《犁柄本生》说,菩萨转生在一个婆罗门富豪家,长大成人后,在呾叉始罗学会一切技艺,成为波罗奈全城闻名的老师,教授500个学生。[8]

《桑耆沃本生》也说,菩萨转生在一个婆罗门富豪家,长大成人后,在呾叉始罗学会一切技艺,成为波罗奈全城闻名的老师,教授500个学生。[9]

《不喜本生》说,呾叉始罗有一个闻名四方的老师,他在波罗奈任教。[10]

《思想本生》说,一个波罗奈婆罗门的儿子长大成人后,在呾叉始罗学会了一切技艺,回到波罗奈,娶妻成家。[11]

《一把芝麻本生》说,虽然波罗奈有闻名四方的老师,但梵授王还是喜欢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呾叉始罗。当梵授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的时候,他的儿子梵授童被送到呾叉始罗去学习技艺。[12]

《柔手本生》说,波罗奈国家的年轻人被送到呾叉始罗去学习技艺。[13]

《妙生本生》也说,波罗奈国家的年轻人被送到呾叉始罗去学习技艺。[14]

《忍辱法本生》说,迦尸国的一个出身于拥有800万钱财的富有婆罗门的孩子,长大成人后也去呾叉始罗学习技艺。[15]

《秕糠本生》说,古时候,菩萨是呾叉始罗闻名的老师,他向许多国王的儿子和婆罗门的儿子传授技艺。波罗奈国王的儿子16岁时,也来到他的身边求学。王子学会一切技艺后,向老师辞别。[16]

《盖萨婆本生》说,迦尸国的一个帕勒摩的儿子名叫迦波,他长大以后,在呾叉始罗学会一切技艺。后来当了苦行者。再后来又成为一个名叫盖萨婆的苦行者的学生。[17]

《挑拨本生》说,古时候,当梵授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的时候,菩萨是王子。他在呾叉始罗学会技艺,父亲死后,依法治国。[18]

《小弓术师本生》说,一个波罗奈的青年在呾叉始罗学会一切技艺,尤其精通弓术,得名“小弓术师”。他的老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来他偕妻子又回到波罗奈。[19]

《白幢本生》说,白幢是波罗奈的一个名师的学生,后来又到呾叉始罗,在一个闻名四方的老师门下学习,学会了一切技艺。然后,他征得老师同意,离开呾叉始罗,周游各地,学习一切实用技艺。[20]

《怀疑本生》说,迦尸国的一个婆罗门青年到呾叉始罗去学会技艺。[21]

据《四分律》第三十九卷,列国时代摩竭陀国著名的医生时缚迦,是在呾叉始罗学的医术,他的老师姓阿提梨,字宾迦罗,也是“极善医道”。

《非时啼本生》说,在波罗奈城也有名师,教授500学生。[22]

《验德本生》说,古时候,当梵授王在波罗奈治理国家的时候,菩萨转生在帕勒摩家族中。长大成人后,受业于波罗奈闻名四方的老师,在500个学生中名列前茅,精通各种技艺。[23]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古代印度的王舍城:

石柱东北不远,至曷罗阇姞利呬城唐言王舍。外郭已坏,无复遗堵,内城虽毁,基址犹峻,周二十余里,面有一门。初,频毗沙罗王都在上茆宫城也,编户之家频遭火害,一家纵逸,四邻罹灾,防火不暇,资产废业,众庶嗟怨,不安其居。王曰:“我以无德,下民罹患,修何福德可以禳之?”群臣曰:“大王德化邕穆,政教明察,今兹细民不谨,致此火灾,宜制严科,以清后犯。若有火起,穷究先发,罚其首恶,迁之寒林。寒林者,弃尸之所,俗谓不祥之地,人绝游往之迹。令迁于彼,同夫弃尸。既耻陋居,当自谨护。”王曰:“善。宜遍宣告居人。”顷之,王宫中先自失火。谓群臣曰:“我其迁矣。”乃命太子监摄留事,欲清国宪,故迁居焉。时吠舍釐王频毗沙罗王野处寒林,整集戎旅,欲袭不虞。边候以闻,乃建城邑,以王先舍于此,故称王舍城也,官属、士、庶咸徙家焉。或云:至未生怨王乃筑此城,未生怨太子既嗣王位,因遂都之。逮无忧王迁都波吒釐城,以王舍城施婆罗门,故今城中无复凡民,惟婆罗门减千家耳。[24]

当然,古代印度地区广大,各地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有的地方商品货币关系比较发达,有的地方商品货币关系却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长阿含经》卷第二十第四分《世记经·忉利天品》第八说:“阎浮提人以金银珍宝谷帛奴仆治生贩卖以自生活,拘耶尼人以牛羊珠宝市易生活,弗于逮人以谷帛珠玑市易自活,郁单曰人无有市易治生自活。”

二、阶级关系的变化

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使列国时代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旧的等级制度开始受到破坏。

首先,婆罗门等级本来是祭司阶级,是神权贵族,靠接受施舍过活,但在这一时期却有了明显的变化。一部分因占有大片土地,拥有大量资财,而成为大奴隶主。他们不再以祭祀为业,而是“以家事为业”,“供养父母、瞻视妻子、供给奴婢、当输王租”。佛经中常常提到富有的婆罗门。一个摩竭陀国的婆罗门叫作考塞亚果陀,他的稻田农庄就有1000迦梨沙(1迦梨沙约合1英亩,即约4047000平方米)。这种农庄一部分由自己的奴隶和仆人耕种,一部分交给雇工。另一位名叫毗罗摩的婆罗门,在布施时就用8.4万银钵,盛满碎金,复有8.4万金钵,盛满碎银。据《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说,在须赖婆国,有一个毗兰若邑,“其邑有婆罗门,波斯匿王以此邑封之”。可是也有许多婆罗门没落了。他们从事过去被他们看不起的低级种姓的职业,有的当了医生、樵夫、商人、农民、牧人、猎人和屠夫等,也有的以赌博、斗鸡、念咒为生。这些人的实际地位已经下降,但他们仍属第一等级。这样就更加促使本来就不甘心居于婆罗门之下的刹帝利起来反对婆罗门的最高地位。

其次,在原来的统治阶级中,以国王为首的刹帝利贵族,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不但在新形成的大国中据有重要的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战争和掠夺,在经济上也拥有最多的财富,按佛教的惯用术语来说,他们是“七宝俱全”。

最后,在原先的被统治阶级中,吠舍的分化也很明显。许多吠舍处境恶化,地位逐渐接近于首陀罗。可是也确有不少吠舍靠经商或放高利贷致富。他们占有许多土地和财产,成了新的奴隶主。佛经中讲到一个名叫鞞陀提的居士妇,“极大富乐,多有钱财,畜牧产业,不可称计,封户食邑,米谷丰饶”,家里有许多奴隶,由一位女奴任管家,主管他们的劳动。有的甚至成了百万富翁。例如舍卫城长者须达多,曾以黄金敷地之资为释迦牟尼买了一座用于传教活动的园林。还有一位舍卫城长者婆提,传说在他死的时候,曾遗留下“纯金八万斤”。《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九《梵志品》第一《须达哆经》第四说道:

这虽说有些夸张,但说明当时富者极富。随着经济地位的改变,富有吠舍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提高,有些人还参加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工作,挤进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他们当然不满于婆罗门的特权和说教。然而,在这一时期内,社会上更多的人是沦落了。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下降的趋势,在下级种姓中尤为明显。

佛经中说到饥荒年代,人民饥饿,乞求难得,连佛教徒化缘都困难。如《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卷第一分初波罗夷法说:“佛在须赖婆国,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诣毗兰若邑住林树下……尔时彼国,信向邪道,邑里未有,精舍讲堂。城北有山林流清净,佛与大众,即而安居。时世饥馑,乞求难得,入里分卫,都无所获。”当一个养马的人给他们一些马食时,他们也收下作为食粮。所以时有叛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