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省、市、县级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1]
省、市、县级图书馆定级必备条件
一级图书馆
省级
1.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3万平方米;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2万平方米;
2.财政拨款总额不低于2000万元;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1600万元;
3.图书年入藏数量不低于30000种;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20000种;
4.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
5.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不低于50万册;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35万册;
6.现代化技术条件、数字资源服务两项得分不低于95分;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少于85分;
7.重点文化工程得分不低于130分;
8.读者满意率不低于16分。
市级
1.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8000平方米;
直辖市的区图书馆不低于6000平方米;
2.财政拨款总额不低于450万元;
3.图书年入藏数量不低于5000种;
4.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
5.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不低于20万册;
6.重点文化工程得分不低于120分;
7.读者满意率不低于16分。
县级
1.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
城市的区图书馆不低于1500平方米;
2.财政拨款总额不低于90万元;
3.图书年入藏数量不低于2000种;
4.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
5.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不低于6万册;
6.重点文化工程得分不低于70分;
7.读者满意率不低于24分。
二级图书馆
省级
1.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2.5万平方米;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1.5万平方米;
2.财政拨款总额不低于1600万元;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1200万元;
3.图书年入藏数量不低于20000种;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15000种;
4.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
5.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不低于35万册;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低于10万册;
6.现代化技术条件、数字资源服务两项得分不低于85分;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图书馆不少于70分;
7.重点文化工程得分不低于110分;
8.读者满意率不低于14分。
市级
1.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6000平方米;
直辖市的区图书馆不低于4000平方米;
2.财政拨款总额不低于300万元;
3.图书年入藏数量不低于4000种;
4.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
5.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不低于15万册;
6.重点文化工程得分不低于100分;
7.读者满意率不低于14分。
县级
1.馆舍建筑面积不低于1500平方米;
城市的区图书馆不低于1000平方米;
2.财政拨款总额不低于70万元;
3.图书年入藏数量不低于1 500种;
4.免费开放得分为满分;
5.书刊文献年外借册次不低于4万册;
6.重点文化工程得分不低于60分;
7.读者满意率不低于21分。
三级图书馆
将根据图书馆评估结果确定三级图书馆分数线。
(二)县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2](节选)
县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和评估标准
一、等级必备条件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参考标准[3]
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参考标准
本标准分为五个部分,共1000分。其中:
一、办站条件:350分
二、队伍建设:100分
三、公共服务:410分
四、领导管理:100分
五、提高指标:40分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四)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4](节选)
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
6.博物馆等级及标志
6.1 博物馆划分为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二级、三级。博物馆等级一经评定,即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6.2 博物馆的等级证书、标牌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制作和颁发。
7.博物馆等级划分条件
7.1 一级
7.1.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1.1.1 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完善,有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能按照工作章程积极开展活动,运行机制效率高。
7.1.1.2 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明确的博物馆章程,有符合本馆性质和功能定位的事业发展规划,经过专家论证,并报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有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
7.1.1.3 建筑与环境
a)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自成系统。
b)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绿化率高;室内空气质量好。
7.1.1.4 人力资源
a)人才结构、梯次合理,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75%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学以上文化程度。
b)有科学、规范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专业人员培训经费落实到位,培训工作有效开展;上岗专业人员培训合格率达到100%。
7.1.1.5 财务管理
a)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有充足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
b)有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社会资助。
7.1.1.6 安全保障
a)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完善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b)有与博物馆规模相适应的管理严格、人员配置齐全的保卫工作机构;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人员受过专业培训,素质高、业务精,工作程序规范、准确;档案齐全,交接班制度完善、记录齐全;定期组织安全演练。
c)消防组织健全,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有处置各类火灾的应急预案;消防设施完善,有与单位规模相适应的消防配套设施、设备及安全、有效的防雷装置,并有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补充;消防设备操作规程科学、规范;定期组织消防演练,消防人员设备操作准确、熟练。
d)公共安全制度完善,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救生等设施、设备完好;节日期间有应急医护人员。
7.1.1.7 办公信息化
有完善的行政、业务工作数据库;有功能完善、运行可靠的局域网。
7.1.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1.2.1 藏品管理
a)藏品资源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符,并形成基本完整的体系。
b)藏品数量很大,或种类很多,或珍贵文物数量很多;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或其中一类具有世界意义。
c)有适应本馆藏品状况、功能完善的藏品数据库。
d)有与本馆性质、任务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有规范的藏品征集组织与制度,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有多种征集渠道,征集经费使用合理、效果好。
e)藏品管理制度完善;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资料完整;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分类账准确合理,编目科学详实;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备案,并及时登记入藏品总账。
f)库房面积满足收藏需要;库房管理制度非常完善;库房设施、设备齐全,藏品存放环境达标;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科学、合理、规范;三级以上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一级文物和其它易损易坏的珍贵文物有专柜或专库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根据藏品质地控制温湿度,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库房非常整洁,空气质量好。
g)有规模较大、设备较多的藏品保护修复场所,并能有效运转;有文物藏品修复资质和具备文物藏品修复资质的人员;藏品修复、保养程序科学、规范,效果好。
7.1.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a)有相对完善的学术机构,有较多数量的学术带头人;定期举办国际、国内学术活动;定期出版高质量的学术刊物;馆内人员经常发表专业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系统收藏相关中外文学术期刊。
b)有科技部门,有较大规模的实验室及相应科研仪器设备,能独立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科技队伍建设成绩突出;取得重大科技成果或引进新技术,并运用到工作中,取得显著效果。
7.1.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1.3.1 影响力
a)具有独特的博物馆品牌形象并形成外在品牌标志;对博物馆品牌标志进行注册、运用;有系统的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宣传计划;新闻报道质量高。
b)在国内外有极高的知名度和极好的声誉;公众影响力极强,吸引国内外观众,或国外观众占较高比例;经常举办出境展览或引进外展。
7.1.3.2 展示和教育
a)展厅环境优美、空气质量好,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展柜内微环境适宜展品保护。
b)采取多种合作模式,紧扣社会主题和公众需求,经常举办有影响力的临时展览;临时展览有周密的前期策划和具体、可行的营销计划,媒体宣传力度大,展览的社会、经济效益好。
c)有社会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馆内设有专门的教育服务区;有周密的社会教育工作方案和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的社会教育计划;经常与教育部门以及其他单位联系或建立共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积极举办不同形式的讲座等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
d)有高素质、稳定的讲解员队伍,其中部分可用外语讲解,定期进行义务讲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适合不同观众群体的讲解词,讲解科学、准确、生动、有文采;有针对特殊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代化自助语音讲解设备。
7.1.3.3 社会服务
a)有“博物馆之友”等群众组织,章程明确,人员结构合理,定期开展相应活动。有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博物馆志愿者队伍,并结合本馆特点和社会服务需求(要求)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每年应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4次以上。
b)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基本陈列定期免费开放,且在60天以上;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每年免费接待的青少年观众群体的人数应占观众总人数的一定比例。
c)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外部中、外文引导标识清楚、美观;博物馆出入口处道路通畅,有无障碍通道。
d)售票地点设在室内;参观游览线路合理、顺畅;免费为观众提供博物馆介绍、展览介绍、文物藏品介绍等中、外文有关资料;主要陈列的标牌、展品等有中、外文说明;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特殊人群服务设施和设备、餐饮服务设施和纪念品、书籍销售服务设施等;展厅内有观众休息设施;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数量满足需要,并与环境相协调;各种设施、设备中、外文标识清楚。
e)有专门网站,网页制作精美,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支持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网页更新及时;馆内建立有多种形式的互动式或参与式的文化、科普、教育服务设施,服务有特色、质量高。
f)文化产品开发体现本馆特色,品种较多,制作精美,品位高、有内涵,产品销售情况好。
g)有藏品代为保管、鉴定、养护、修复及咨询等便利公众的服务项目,向社会公示,并积极开展服务。
h)利用互联网、观众留言本、观众调查表等方式,定期进行观众调查工作,征求观众意见或建议,及时反馈,并尽可能采纳或实施。
7.2 二级
7.2.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2.1.1 法人治理结构
有理事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按照工作章程开展活动。
7.2.1.2 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博物馆章程,有符合本馆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或规划;有年度工作计划。
7.2.1.3 建筑与环境
a)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合理。
b)环境整洁,绿化率高;室内空气质量较好。
7.2.1.4 人力资源
a)人才结构、梯次合理,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6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b)有切实可行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有一定的专业人员培训经费,并按计划开展培训工作;上岗专业人员培训率达到90%。
7.2.1.5 财务管理
a)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有基本满足需要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
b)有稳定的社会资助。
7.2.1.6 安全保障
a)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
b)有专门的保卫工作机构;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人员受过专业培训,工作程序规范;档案齐全,有交接班制度和记录;有安全演练。
c)消防责任明确,管理制度完善,有针对特定火灾的消防应急预案;消防设施、设备配备合理,有安全、有效的防雷装置,并定期进行检查、维修、更新、补充;消防设备操作规程规范,保卫人员能够准确操作消防设备。
d)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应急预案科学、规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标志醒目;应急照明设备完好。
7.2.1.7 办公信息化
有行政、业务工作数据库。
7.2.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2.2.1 藏品管理
a)藏品资源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符,形成一定的体系。
b)藏品数量较大,种类或珍贵文物数量较多,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c)有藏品数据库。
d)有与本馆性质、任务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对征集的藏品进行鉴定;有多种征集渠道,征集经费使用合理、效果良好。
e)藏品管理制度完善;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备案,并及时登记入藏品总账。
f)库房管理制度完善;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藏品存放合理;二级以上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存放于专柜或专库,并由专人负责保管;库房重点部位能控制温湿度,采光照明基本符合规范要求;库房无异味。
g)有藏品修复场所,有基本的修复设备和材料,能简单保养或修复藏品。
7.2.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a)定期开展学术活动;编辑出版业务刊物、著作;馆内人员经常发表专业论文。
b)有较强科研力量,具备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的能力,能借助或引进专业科技力量开展相关科学技术工作,并将有关成果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7.2.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2.3.1 影响力
a)具有博物馆品牌形象或品牌标志;有较为系统的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宣传计划;开展相关媒体报道等宣传活动,有一定的报道量。
b)在本省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好的声誉;公众影响力较强,国外观众占一定比例;经常引进展览并举办国内巡展。
7.2.3.2 展示和教育
a)展厅环境整洁,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珍贵文物展品的保存环境良好。
b)基本陈列主题明确,体现本馆特色;策划方案合理,经过专家论证;内容研究深入,展品组织得当,文字说明准确;展览设计准确表达陈列主题;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展品更新;社会评价较好。
c)根据社区和公众需求,经常举办临时展览,展览社会效益较好。
d)有社会教育机构和专门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有较详细的社会教育工作方案;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
e)有素质较高的讲解员队伍;定期进行义务讲解;讲解准确、生动,有适合不同群体观众的讲解词;有针对特殊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
7.2.3.3 社会服务
a)有博物馆志愿者,并按照社会服务要求对志愿者进行培训,培训合格的志愿者每年应为博物馆或观众服务2次以上。
b)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基本陈列特定时间免费开放,且在48天以上;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
c)外部中、外文引导标识清楚,博物馆出入口处道路通畅。
d)参观游览线路顺畅;为观众提供博物馆介绍、展览介绍、文物藏品介绍等有关资料;主要陈列标牌有中、外文说明;设有免费物品寄存处和纪念品、书籍销售服务设施等;卫生设施、设备布局合理、干净整洁;各种设施、设备中、外文标识清楚。
e)有专门网站,网站内容有特色;馆内有互动式或参与式的文化、科普、教育服务设施。
f)文化产品开发体现本馆特色,产品销售情况较好。
g)利用观众留言本、观众调查表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观众意见调查,征求观众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反馈,并尽可能采纳或实施。
7.3 三级
7.3.1 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
7.3.1.1 法人治理结构
有理事会和监事会或其他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能按照工作章程开展活动。
7.3.1.2 博物馆章程与发展规划
有博物馆章程,有适合本馆性质和功能定位的发展思路;有阶段性工作计划。
7.3.1.3 建筑与环境
a)建筑功能区块布局基本合理。
b)环境整洁,室内空气质量较好。
7.3.1.4 人力资源
a)有适于本单位发展要求的人才结构,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应占在编人员的50%以上;高、中级管理人员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b)有切实可行的员工考核、培训等管理制度;能够对上岗专业人员开展相关培训工作培训率达到75%。
7.3.1.5 财务管理
a)有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并能有效实施,有基本的事业经费来源和保证。
b)有社会资助。
7.3.1.6 安全保障
a)一、二、三级风险单位按要求落实一定的安全防范系统,一、二、三级风险部位按要求落实一定的防范措施。
b)有专职保卫人员;保卫工作规章制度健全,措施得当,有处置一般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保卫工作程序规范,有交接班制度。
c)消防责任明确;有针对一般火灾的消防应急预案;配备一定数量消防设施;保卫人员能够准确操作消防设备。
d)公共安全制度健全,公共安全应急预案规范;安全出口、疏散通道通畅,应急照明设备完好。
7.3.1.7 办公信息化
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会熟练使用计算机,人均电脑占有率不低于50%。
7.3.2 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
7.3.2.1 藏品管理
a)藏品资源与本馆的性质、任务相符。
b)藏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c)有与本馆性质、任务相符的藏品征集政策和收藏范围;对征集的藏品进行初步鉴定。
d)藏品入藏手续齐全;藏品总登记账清晰,账物相符;藏品档案记录规范;新入藏的藏品及时备案。
e)藏品提用手续齐全,进、出库记录完整,一级藏品均配备有符合要求的装具,并专柜存放;库房无异味。
f)有相应的藏品保养制度和措施。
7.3.2.2 学术研究与科技
a)编辑出版业务刊物、著作,馆内人员发表有专业论文。
b)有一定科研能力,能借助或引进专业科技力量开展相关科学技术工作,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7.3.3 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
7.3.3.1 影响力
a)有博物馆及陈列、展览宣传计划;开展相关媒体报道等宣传活动,有一定的报道量。
b)在本地区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不定期引进展览。
7.3.3.2 展示和教育
a)展厅环境整洁,照明符合设计规范要求,重要展品的保存环境较好。
b)基本陈列主题明确,体现本馆特色;基本陈列研究深入,展品组织得当,文字说明准确;展览设计有特色;社会评价较好。
c)能够根据社区和公众需求,举办临时展览,展览社会效益好。
d)有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有社会教育工作方案;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服务学校、工厂、社区和农村等不同观众群体。
e)有具有较高素质的讲解员;展览讲解准确、生动;有适合不同群体观众的讲解词,有针对未成年观众群体的讲解服务。
7.3.3.3 社会服务
a)有经过培训的博物馆志愿者,志愿者每年为观众服务应在2次以上。
b)国有博物馆每年开放时间应在300天以上,非国有博物馆在240天以上;特定时间免费开放博物馆;日常免费、优惠开放制度和措施向社会公示。
c)外部引导标识清楚。
d)参观游览线路顺畅;为观众提供博物馆介绍、展览介绍、文物藏品介绍等有关资料;卫生设施干净整洁。
e)文化产品开发体现本馆特色。
8.评分细则
8.1 本细则共计1000分,共分为三个大项,各大项分值为: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200分;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300分;影响力与社会服务500分。评估时,综合管理与基础设施项最低分值应在60分(含)以上;藏品管理与科学研究项最低分值应在60分(含)以上;陈列展览与社会服务项最低分值应在180分(含)以上。
8.2 一级博物馆需达到800分,二级博物馆需达到600分,三级博物馆需达到400分。
8.3 评分细则计分表(附后)。
【本章小结】
本章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评估定级工作的意义,介绍了评估定级工作的由来与演变;系统介绍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评估定级的目的、方法、原则,以及评估标准的主要内容、基本指标、定级必备条件等,分析、概括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最新评估标准的特点。
【思考题】
1.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评估定级工作的意义。
2.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评估定级工作的现状。
3.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评估标准的新特点。
4.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关注的重点工作。
[1]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第五次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附件7:省、市、县级图书馆等级必备条件)[EB/OL].[2012-12-28].http://59.252.212.6/auto255/201212/t20121221_29410.html.
[2]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附件4:县级文化馆等级必备条件评估标准评估细则)[EB/OL].[2011-01-19].http://59.252.212.6/auto255/201101/t20110121_20747.html.
[3] 文化部办公厅.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的通知(附件: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评估定级标准指导纲要)[EB/OL].[2013-04-01].http://59.252.212.6/auto255/201304/t20130422_29770.html.
[4] 国家文物局.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附评分细则表)[EB/OL].[2008-04-25].http://www.sach.gov.cn/art/2008/4/25/art_1603_53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