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 / 1)

《公共图书馆管理实务》是文化部“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系列之一。从责任管理思想出发,公共图书馆的所有工作者都有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因而本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在作为管理者时能够理解什么是管理,为什么要管理,如何提升管理技巧,怎样通过管理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理念、提高服务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在作为被管理者时能够理解管理对于保障图书馆在贯彻公共图书馆理念、履行职责、发挥功能前提下的安全运行、正常开放、提供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的重要意义,以配合和参与管理。

管理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活动。现代管理理论从100年前诞生,至今已经发展成为“管理丛林”。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数年的事实,既可说明管理实践必须要有理论指导,也可说明管理不能只靠纸上谈兵。正如彼得·德鲁克先生一方面毕生笔耕不止、著作齐身,向我们说明了管理理论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而道出了管理的实践性。这些只说明了一个道理:管理的过程主要是实践,是一种需要有理念的指引、理论的指导的实践,管理实践需要遵循规律,需要借助技巧。因此,本书以实务为主、理论介绍为辅,对于与实务相关度小的理论一般不作展开论述。

撰写本书最大的难处在于阅读对象在公共图书馆中因为所处的位置而产生的视角不同。前面已经说过,公共图书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有管理与被管理的两重性,但作为介绍管理实务的这样一本教材,却无法以有限篇幅照顾到方方面面,凡管理类的教材,其视角一定是更多地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来审视问题,因为管理中最重要的工作——决策,主要由管理者作出,组织因管理产生的结果,且因此引发的责任也是由管理者来承担的。

本书另一个可能受质疑的地方是,作为一本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教材却没有涉及公共图书馆的基础业务工作,如采、分、编、流通等。笔者认为: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确实需要管理,但这种管理已经在本套教材中的其他论著中有专门的论述,且与本书所说的管理并不是在一个层面上。本书把管理对象当作公共图书馆的资源,通过优化和调配,经济高效地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组织目标,这可能是本书与其他公共图书馆管理教材最大的区别。

笔者曾经听到过一些同行交流管理中的所谓“技巧”,本书也大量讲述管理技巧,而且管理中需要讲求技巧,但总体上,管理更需要重规律、讲原则,至少需要七分道,最多只能三分术。因此,本书的内容安排主要为: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管理技巧以及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特点,公共图书馆的战略管理,公共图书馆的资金管理,公共图书馆的成本管理,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图书馆的用户管理,公共图书馆的安全管理。

本书的写作分工如下:邱冠华负责起草第一章的第一节、第二节,第三章和第四章;陈萍负责起草第五章和第六章;陆秀萍负责起草第一章中的第三节和第二章;蒋林军负责起草第七章。邱冠华对教材进行了第一次统稿,并对各章进行了修改;陈萍对教材进行了第二次统稿;邱冠华最后定稿。限于本系列教材的编写规定,陆秀萍、蒋林军两位没有列入编著者,但他们对完成本书的编著作出了很大贡献,在此特别表示感谢。

本书的撰写者都是管理的实践者,且试图把管理对象全部作为资源来论述公共图书馆的管理问题,其中还有使用经济方法来阐释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章节,书中存在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感谢文化部非常放心大胆地把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我们来承担,使我们对自己及其他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实践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梳理和反思,在把这些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并与大家分享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自己的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感谢所有参与“全国基层文化队伍培训教材”编写的专家学者,他们的批评、意见和建议使本书得以不断完善。感谢北京、杭州、佛山、东莞等地图书馆同仁为本书提供案例,贡献了他们的管理成果和管理智慧。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马洪立、姚兵两位编辑为本书的成书所提供的帮助。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