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健全资产管理制度

高校应建立适应现代化管理要求的资产管理制度,强化相关部门资产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高校应按国家及上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颁布的有关制度,研究制定出适合本校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并加强与校内其他职能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使每项制度具有可操作性。为保证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执行,高校还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起便于实行和考核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和奖惩机制。每年的考评结果应纳入单位年度考核指标并作为部门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之一。对违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造成固定资产严重损失的,在全校单位年度综合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奖惩机制应明确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及因工作失职造成损失应当承担的行政及经济责任,重点落实岗位责任,解决因职责不清造成无人管理、无人追责的情况。

(二)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高校应将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人才建设规划中去,以提高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为重点,以财经纪律、资产管理制度等为抓手,开展资产管理人员业务培训,提升资产管理队伍素质。同时增加人力资源投入,配备懂预算管理、财务管理并掌握信息化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采取培训、考核相结合的管理措施,搭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和发展平台,充分调动资产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结构合理、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资产管理队伍。

(三)加强资产配置管理

资产配置定额化、标准化是固定资产管理的起点。高校应加强资产配置管理:一是依据办学条件与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的要求配置实验、实训、科研仪器设备;二是严格执行《中央国家机关通用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行政单位通用办公设备家具配置标准》《山东省省直事业单位部分通用资产配置标准(2014版)》中关于办公设备和办公家具的配置标准。明确各单位占有的固定资产数量与配置标准间的关系,为新增固定资产的部门做好预算提供依据,实现资产合理配置的管理目标。

(四)强化资产预算管理

一是强化预算主导功能。资产使用部门配置资产必须在“查清存量,摸准状态”的前提下纳入学校的预算管理,按照配置标准编制预算,细化流程,把每一项资金支出落到实处,真正意义“管好增量”。二是建立预算评审制度。对各部门“一上”的资产预算,由资产部门进行存量核实,对“二上”的资产预算,由财务部门、归口部门、资产处进行联合评审,评审通过后进行预算立项。三是有效整合财务预算管理系统和资产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针对两个系统间相互独立、分类不同、数据信息共享不足等问题,对软件进行升级,提高对资金和资产动向的控制力。

(五)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高校应充分利用山东省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快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改进管理方式,强化管理手段,提高科学管理、精细化管理水平,扎实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针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不足,高校应依托各自的办公系统,尽快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财务系统的对接,实现实时账账相符,避免传统手工方式带来的工作延误,提高相关人员的工作效率,减少办公开支,降低管理成本。针对国有资产管理条形码标签功能有限的情况,高校可借助智能终端,使用二维码技术进行资产管理。通过使用二维码,资产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可以随时查询资产的基础信息,及时了解、掌握资产动态,实现“精准化”管理。国有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为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利用和绩效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

要使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完善,高校应理顺和巩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资产管理内控机制,加强资产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建立合理的资产共享共用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努力实现“保障履职、配置科学、使用有效、处置规范、监督到位”的目标。

[1] 作者简介:刘琼,山东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科主任科员

周静,山东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副处长

王平泽,山东师范大学资产管理处资产管理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