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是一切可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能量的总和。而公共资源,是指不为哪一个个人或企业组织所拥有,而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和利用的自然物质与自然条件。这些资源往往具备“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又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

高校所拥有的资源如国有土地、建筑物、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后勤服务体系、教育科研经费、学校品牌等,是国家和社会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所投入建设的,具备“竞争性”的特点,但同时又不具备“排他性”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属于公共资源。随着我国公立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公共资源投资总额持续增加,高校的公共资源规模迅速扩大。

关于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特别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福利国家制度中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批评,把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推到了顶峰。西方学者普遍的观点是,通过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的公共资源配置运转效率低下,国家福利制度不仅使政府背上沉重的负担,也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由此,新公共管理思想应运而生。它要求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企业管理的方法,促进政府在公共资源配置方面的改进。我国在高校公共资源配置方面,也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内容主要定位在高校作为一个社会服务机构,在获取国家和社会资源方面如何通过市场的手段得到更多更好的配置。为此掀起了“教育市场化”的热烈讨论。当然,我国高校最早进行的后勤服务市场化改革,也可以算是高校公共资源市场化的一次先驱性尝试。

本文需要讨论的不是从宏观的角度来探讨国家及社会与高校之间的资源配置关系,而是高校内部本身的资源配置效率。那么,当前高校内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