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高校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深度融合的机遇(1 / 1)

(一)适应国家宏观改革的要求

2016年10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体系,深入推进会计工作法治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总体发展目标,要积极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促进单位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要积极探索推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化工作,推动基层单位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有机融合,推动会计工作从传统核算型向现代管理型转变。“十二五”时期,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先后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推动建立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指引体系和专家咨询机制。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制度、预算绩效管理等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大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是提高高校治理能力的需要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其自我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的能力关系到办学效率。当前科研机构仍然存在重经费支出审批与核算,轻财务规划与管理的现象,普遍缺乏科学的理财意识、成本意识和风险意识,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融合度不够,紧密度不强。管理职能仍停留在以会计核算为主的层面,财务管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离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虽然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了会计电算化,但大部分还停留在以账务处理和报表编制为主的层面,财务信息化建设停滞在会计核算信息化阶段,管理会计职能发挥不充分。随着国家科技创新资金的不断投入,单位承担科研项目的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成级数增长,会计信息的服务对象和范围在不断扩展延伸。面对不同的会计信息服务对象,财务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提供相关信息;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分析财务数据,为单位事业发展规划、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推进“放管服”改革也要求高校进一步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确保国家下放的权力接得住,管得好,实现单位法人治理能力的提升。

(三)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必然举措

《教育部2017年工作要点》指出,要整体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组织实施好“双一流”建设。所谓的“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这意味着中国大学已吹响了冲刺国际顶尖学府的“号角”。早在2015年由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就指出,要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原则,加快建成一批“双一流”大学。建设“双一流”大学不仅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更是提高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经路途。为建设“双一流”大学,高校要重视资源的整合与集成,集中有限的资源保证重点建设,并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因此,应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经费的筹措与管理、科技开发及成果转化等问题,其核心都是财务、资产管理问题。高校的财务、资产管理工作涉及其发展的各个方面,对高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从当前我国不断加快的教育改革来看,高校的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缺乏有效性、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长期困扰着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对整个高校的发展都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随着高校宏观微观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向高校划拨预算,高校的资产不断增加,管理好、运用好这些资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以及不断贯彻国家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方针,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基础。高校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淡薄和高校内部资产管理体制的缺乏,使得高校内部的资产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因此,加强对高校财务、资产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