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自我,是什么(1 / 1)

“自我,是什么”最简单的回答就是,自我就是镜子里的我。但是,18个月以前的婴儿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他/她们没有自我;一般动物,如鱼、猴子不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它们也没有自我。动物中只有猩猩、大象和海豚能在镜子里认出自己,它们具有自我。检验是否有自我的实验的大致步骤是:把猩猩麻醉,然后在它额头上涂记号,在它清醒后,让它在大镜子面前自由走动,当它看见镜子中的猩猩时,能用手指着自己额头的记号,或想要用手擦掉记号,这就说明它能识别出镜子里的形象就是它自己。心理学家假定,只有猩猩的头脑里具有我(自我)的形象,这样,它才能把心中的自我形象与镜子里的形象对照,从而认出自己。猴子心中没有自己的形象,看见镜子里的自己,它以为是另一只猴子,通常的反应就是攻击它。

当猩猩、大象、海豚和人能在镜子里识别出自己时,就说明他们能把“我”作为客体来注意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也能够用自己的经验去推测别人(或别的猩猩、大象、海豚)的经验与心理。

当然,自我非常非常复杂,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克里(S.B.Klein,2012)把自我分析成好几个功能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系统。现在,人们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多重系统。

这些系统是:

(1)一个人的情景记忆。人类有五种记忆系统,从种族与个体发展来说,情景记忆是最高级的一种。它指的是一个人亲历的对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地点的生活事件的记忆。例如,我198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工作了一年;我昨天上午在北京图书馆看书,等等。这类记忆不同于语义记忆,语义记忆是关于世界知识的记忆。例如,水的分子式是H2O,东京是日本的首都。语义记忆是大家都共有的,但我的情景记忆只属于我一个人。即使1983年在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工作的各个国家的人不少,但我的经历、我的感受仍然与别人大不一样。

(2)一个人性格特点的记忆。例如,我是急脾气的,勤劳的,勇敢的,爱干净的等。脑损伤病人的研究表明,病人可丧失其他记忆,但自己性格特点的记忆不会遗忘。

(3)一个人生活的语义知识。例如,我小时侯住在广西柳州市湾塘路李子园16号,我的叔叔叫李大明等。

(4)对时间持续性的经验:现在的“我”与过去某一时点的“我”是连接的。用一位诗人的话来说就是,故我今我共为一个我。

(5)一个人能动和拥有的感觉:“我”是我行动的原因不同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因果关系。例如,“我扔了一块石头”,在这个过程中,“我”是扔石头的原因,即我是我行动的原因;“地震使许多房屋倒塌了”,在这个过程中,“地震”是房屋倒塌的原因。在上述两个事件中,“地震”与“房屋倒塌”有必然联系,是因果关系。但“我”与“扔石头”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因为“我”也可以不扔石头,也许我这辈子都不扔石头。“我扔了一块石头”是我自由选择的结果,“我”只是“扔石头”的逻辑主语。这样,我们有两种逻辑形式:因果关系和自由选择。因果关系和自由选择的区分是由Searle提出来的。

(6)自我反思的能力。例如,我想我是怕狗的。“我是怕狗的这种心理状态”成为我思考、反思的对象。4岁以前的小孩不能说出“我想我是怕狗的”话来,他只会说:“我怕狗。”自闭症患者缺乏自我反思的能力,因而他/她们的内心世界十分贫乏。

(7)身体自我:表征和再认自己身体的能力。例如,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能识别自己的照片。

图1.2 Keenan的实验(2001)

图1.2是一项心理学面孔实验的结果。Keenan等人(2001)使用需要做脑外科手术的病人作被试。首先,患者面孔(50%)与梦露面孔(50%)经过morphing技术处理合成一个面孔。然后分别麻醉患者的左或右半球,在麻醉期间呈现合成面孔给患者,要求他们记住呈现的面孔。左或右半球麻醉期结束,让被试回答,刚才看见的是自己的面孔还是梦露的面孔(实际上,所呈现的面孔是由50%的自我面孔与50%的梦露面孔合成的)。结果是,在麻醉左半球时,所有5个被试都认定,他们刚才看见的是自己的面孔;然而,在麻醉右半球时,4/5的被试认为,他们刚才看见的是梦露的面孔。换句话说,当右半球功能正常时,人们倾向于认定是自己的面孔,而当左半球功能正常时,人们倾向于认定是名人面孔。这项研究表明,识别自己的面孔是右半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