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浙江为例
俞晓东[1]
2017年,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的试点省,与上海市一起推进高考改革进入了第三年,完成了第一轮的试点。这三年里,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的努力下,克服改革中意想不到的种种困难,顺利完成了改革任务,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回顾这三年的改革,其变化最大的是高考改革新政倒逼学生学习方式改进,同时也引发了学校适应学习变革的管理创新。
一、高考改革新政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201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发布了《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率先在全国拉开了高考改革的序幕,它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启动了学生为适应新高考而进行的学习方式变革。
(一)新高考改革的主要亮点
与原有的高校招生制度相比,本次改革主要有以下变化。[2]
一是统一高考招生实行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简称高中学考)相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高校确定专业选考科目及其他选拔条件要求,综合评价,择优录取。
二是取消文理分科,实行“3+3”制,其中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外语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选考科目根据本人学习兴趣及特长结合拟报考学校专业要求,从政、史、地、物、化、生、技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语、数、外每门150分,得分计入学生总成绩;选课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以高中学考成绩合格为赋分前提,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分,起点赋分40分;考生总成绩满分750分。语文、数学成绩当次有效,外语和选考科目成绩2年内有效。
三是实施新考试制度。规定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两次考试,一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一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在高三举行,每年在4月和10月安排两次考试。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两次,选用其中一次成绩。
四是创新高校录取机制。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确定选考科目范围,至多不超过3门,并在2年前向社会公布;考生选考科目只需1门在高校选考科目范围之内,就能报考该专业(类);高校没有确定选考科目范围的,考生报考时无科目限制;考生志愿由“专业+学校”组成;录取部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高校可对考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五是形成四种招考模式,使统一高考招生、高职自主招生、单独考试招生、三位一体招生[3]四种招生模式并驾齐驱。
(二)新高考改革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自21世纪初,在全国范围内有一次大规模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这次课程改革把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作为改革的切入点,不断强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落地。尽管这次课程改革对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此轮改革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次新高考改革,有以下两个看点值得注意,因为它在真正意义上触发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是选考,强化学生的选择性学习。人的发展是有差异的,而人的差异化发展是人才培养特色化和个性化的基础条件。浙江省高考改革新政所设计的核心理念是“选择性教育”,其主要手段是通过选考倒逼学生学会选择。所谓选考,其实就是让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所选学科等做出有效选择,通过选择来满足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新高考改革提出的选择性学习,它要求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学会自主学习显得越来越重要。
二是综合评价,使研究性学习更有效地进入高中教育内容。之前,我们一直倡导研究性学习,但事实上进展缓慢,而高考制度的设计,特别是“三位一体”招生制度的推进,其考试形式让广大高中学生不得不通过建立合作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与实践性学习,以获得学习的经历与经验,为未来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
所以,新高考改革的推进,就学习方式的变革而言,有了以下变化:
自主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关注;
探究性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重视;
合作学习成了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常态。
二、适应学习变革的学校管理创新
新高考改革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也倒逼学校管理的变化,学校也成为管理创新的主力军。综合浙江省高中学校应对新高考改革的相关对策,学校管理中变化最大的是选课走班管理、生涯教育管理、学习空间管理、学校组织管理等四个方面。
(一)适应自主选择学习的选课走班管理
新高考改革强调“选课走班教学”,这是一种新的学习组织方式,它要求学生根据修业学分规定与高校招考规则,结合自身生涯规划与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习的课程、学习的层次、授课的教师、学习的时段,上课地点根据学习课程的不同而不断变更。在选课上突出了适合、擅长和喜欢,在走班上强调了分层、分类、分项。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在探索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四种教学组织管理形式:
1.全选全走型
这是一种完全尊重学生意愿,允许7选3的所有科目由学生选择上课班级、上课时间,并且选课后教学班的生源可能来自全年级所有行政班的选课走班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先对物理、化学、历史、地理4科实行分类分层走班教学,学校在排课时统一拿出4节课的时段来安排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学科的教学,在同一时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课尽量均衡,课表设计完成后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秒杀选课。这种选课方式是整个年级打通的全段全科选课,教学班的学生是由学生通过自愿选择产生的,生源可能来自整个年级的所有行政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就是全选全走型的学校代表。
2.全选分走型
学校根据场地和师资实际,把整个年级的学生根据层次或楼层分为若干个段,允许学生对7选3科目在所处的段中选择教学班,教学班的生源来自对应的段(若干行政班),学生的自主选择只能限定在学生所处的段中,不能跨段进行选择。杭州市区绝大部分高中采用这一模式。
3.定2走1型
学校根据学生7选3意向,按选考科目对行政班进行重新编班,将选择两科相同的学生分在相同的行政班中,组成物化班、史地班、物政班等不同的行政班,这两科的选考教学按固定的行政班进行教学,剩下的1科进行走班教学。浙江省海宁市高级中学、海宁第一中学就是采用这一模式。
4.菜单组合型
学校在分析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推出若干个选考科目组合供学生选择,学校根据组合重新编制行政班。这种所谓的“菜单组合型”选课走班方式其实没有真正地走班,学生的自主选择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是学校为了减少学生走班而采用的一种较为功利的做法,并不符合新课改的初衷。师资等资源相对不足的一批县属高中采用这一模式。
选课走班制的推行,也触动各高中学校的课程开发,推动学校课程的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并形成了“一生一课表,一科多种班”教学组织管理格局。
(二)助推学生生涯合理规划的教育与导师管理
选课走班制度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它需要建立导师团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合理规划自己未来的人生发展方向,做好人生发展规划与职业发展规划,让专业规划与学业规划齐头并进,以此解决新高考改革中的学、选考科目及时间的统筹安排等问题。
1.设计学程化管理
高考改革新政每年安排2次学(选)考科目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学校为适应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进行了规划,如杭州市源清中学提出了学程化管理的思路。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根据高考、学(选)考的时间,把高二、高三划分为8个学程,依据学程规划学习进程,将课程分成三个序列进行设置,其中语文、数学、英语高考统考科目必修课周课时减少,拉长学习战线,为其他选学选考科目教学腾出时间;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序列探索一学年两学期四学段或多学程,尝试采用长短课、大小课结合等方式安排课程课时,既避免并开科目过多、赶进度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可以让学生先获得课程体验再进行选课,避免盲目性;校本选修课和音乐、体育、美术序列在保证学时总量的前提下,课程课时安排更为灵活。与此同时,按照学校的学程规划,设计并落实各年段在各时段的主题教育活动,形成序列,实现纵横呼应、教育与教学齐头并进的学习格局。
2.依托生涯时刻表开展序列教育
新高考强调学生的生涯教育,各高中学校均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如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创造性地提出了有学校特色的“两涯规划135体系”,即1个核心,适性发展;3个维度,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5种方式,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实践探索、专业访谈和生涯咨询相结合。而杭州市源清中学更是提出了依据生涯时刻表开展生涯教育,即把高中三年级的生涯教育进行了划分,依据时段开展生涯教育(见图1),这种有序列教育活动,大大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图1 杭州市源清中学规划的生涯时刻表
3.落实学生导师的育人管理
新高考遵循选择性教育思想,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与此相配套的制度——学生导师制应运而生。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育人模式,它为每一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生涯规划、学习指导、选课指导和心理疏导等工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咨询、指导与教育跟踪的工作制度。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十分重视学生导师团队的建设,专门建立了学生生涯发展中心和学生生涯发展研究中心两大机构,成立了生涯专业教师、学科教师、德育教师和学长导师四个层面的生涯教育导师团队,开展包括学业生涯、职业生涯和人生生涯三个层面的生涯发展教育活动,通过生涯选修课程和社团、生涯发展创新实验室等生涯体验活动,指导学生学会选择。同时出台导师团队《五指导制度》,提出了导师在品德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和生涯指导等方面的任务与指导规则。
(三)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空间管理
新高考改革与新课程改革要求选课走班,学生既要到行政班教室自习,又要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它改变了过去学生在教室里围着教师转的局面,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一切可能发生学习行为的地方,如实验室、走廊、图书馆、食堂,乃至大自然、社区,一切可能的场所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场所。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把学习空间做了划分,对每一个学习空间做了功能分配:一是依据物理功能把教室学习空间与非教室学习空间,教室学习空间指普通教室、学科功能教室、普通实验室、创新实验室,为正式学习提供环境;除教室外所有场所被称为非教室学习空间,为非正式学习提供支持。二是把非教室学习空间做了进一步划分,分为校内学习空间与校外学习空间,在校内通过改造走廊、图书馆、食堂、宿舍等学习空间,实现一人一书柜,为选课走班,开展非正式学习提供支持;同时在校外通过建立课程基地与活动基地,帮助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三是依据网络使用的情况,把学生学习空间分为现实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在基于现实学习空间开展学习的基础上,建立信息化学习平台与数据处理系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持。
(四)保障学生学习变革的学校组织管理
应对新高考改革,各个高中学校也做了积极应对,通过依托技术支持、改进管理组织、创新管理制度等方式,确保学校组织管理适应学生的学习变革。
1.依托技术支持
适应新高考改革,需要依托技术助力高中教学组织管理方式变革。各学校均在校园智能化管理上做文章,如杭州市源清中学,作为首批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校,设计了卡卡通系统、智慧书包柜、智能门禁考勤系统和智能电教设备授权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管理系统,力图为选课走班管理提供便捷、精准的支持;同时,学校还研发了智慧教育业务空间,整合了生涯规划指导、选课教学管理和师生个人业务空间三大板块功能,为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保障。
2.改进管理组织
对应新的教学系统,学校改进相应的管理组织,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根据新高考改革的特征与指导,在三个层面对学校组织进行重组,一是为强化学生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及与之相配套的后勤保障,调整并成立学生发展处、课程教学处、后勤服务处,并突出三处室的“无缝管理”;二是配套年级内选课走班管理,突出年级管理的功能,成立年级管理指导组,打破不同年级和教研组间壁垒,形成“系统教育”;三是强化以学术研究促进新高考改革,建立教师发展研究中心、考试学情分析中心、信息教学研究中心、课程创新实验中心,营造全校学术氛围,提升教师学术力。
3.创新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我们还建立对应的制度,如浙江大学附属中学,为配合学习方式变革,调整学校管理制度,建立一些新的制度,如《学生生涯发展自我规划制度》,规定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与管理流程;《学生自主选课、选考指导制度》,规定学生选课走班的基本规则;《学分制管理制度》,规定高中阶段必修、选修等课程修业完成的标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规定评价学生素质的基本程序与标准;《导师团队五指导制度》,规定教师导师在品德指导、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心理指导和生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规范。
高考改革,不仅倒逼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倒逼学校为适应学习变革的管理改革,浙江高中学校开展富有活力的管理探索,在一定程度上匹配了新高考改革,但这远远不够,因为高考改革还在路上……
[1] 作者简介: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2] 详见《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
[3] 三位一体招生是指将统一高考、高中学考和综合素质评价三者结合对考生进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