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1 / 1)

女性媒介承载了情感、故事、婚姻、家庭、恋爱、时尚以及各种实用信息,各个年龄层的女性都能从中发现满足自己的内容。在北京的报摊上,时尚类女性杂志往往被挂在最显眼的地方,报摊老板希望以此吸引路过的女性;一名出身高知家庭、在京城某名校读书的女大学生,把《时尚》作为自己穿衣装扮的“镜子”;一名在深圳打工的女孩,每月必买《知音》;年逾六旬的婆婆则喜欢读《家庭》和《知音》。女性电视以其独特的市场理念,成为女性媒介市场化的领跑者。新媒介环境中,网络媒体,特别是社交媒体的发展也逐渐倚重女性的消费和参与。

当下女性媒介的繁荣发展表明女性媒介既受市场推崇,又受女性关注。但女性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市场取向与传统性别意识的结合,又让人疑惑这是否是最坏的时代。有的女性媒介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低位,也有女性媒介在增加女性表达空间方面已迈出很大步伐。女性媒介不仅是数量的增多和种类的丰富,更应是媒介制作者具备信息传播的专业水准和对女性权益的深切关怀,并以社会性别意识作为专业标准来生产产品。任何媒介的成功都必须以专业化的优秀内容赢得市场。女性媒介如何为女性发展和利益考虑,制作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的内容,考验着媒介制作者的专业水准、传播智慧和经营理念。如何兼顾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传播内容既叫好又叫座,女性媒介也许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容置疑的是,女性媒介需要呼吁性别平等政策的落实,需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需要以性别视角密切关注现实、监测环境,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介发现来自草根阶层的话题。

任何研究都要截取一定的时间段,所以从理论上讲,学术研究在结论时都不可能和传媒实践发展处于同一时段。在本研究的执行过程中,传媒的发展“日新月异”。考虑到这一点,研究者的思路随着媒介实践的发展不断变化,以期研究成果能贴近实践的最新发展,尽可能保证学术研究的时效性。但由于新媒介的迅速发展,本研究对新媒体与社会性别意识传播的分析,处于浅尝辄止的地步,这将是研究者的未来关注区域。

项目的完成离不开来自多方面的支持。首先,感谢国家社科基金规划办对本项目的支持,没有他们的资助,项目不可能顺利完成;其次,感谢发表本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的各位编辑,诸位的认可使本研究获得了接受大众评判的机会,也在无形中赋予研究者以新的动力;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崇山老师,她在性别研究方面对本人多有启发,并对本人在项目研究中遇到的疑惑给予耐心细致的解答;感谢对本研究进行初审的五位评委,她(他)们以犀利的眼光、敏锐的发现,以及提携后进的宽广胸怀,为本研究提出了非常关键的意见和修改的方向。此外,项目的调研还得到女性媒介实践界诸多专家的支持。时代长沙电视台女性频道总监霍红女士、贵阳都市女性广播总监李朝晖先生、主播孟荷女士、郑州女性时空广播总监陶真女士、黑龙江都市女性广播的主播叶文女士,都对本研究涉及的调查采访给予支持。

对于以上诸位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在此深致谢意!

北师大传播学专业的何轶同学、郭雪莲同学、屈丽玮同学在其毕业设计中,为本项目研究中关于《经济女性》、妇联网站和微博上的两性话题等三个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资料和数据,在此对她们的付出表示感谢。

如今,女性媒介的发展是媒介市场化、数字传播技术发展的产物,自然带着媒介市场化和数字技术的烙印。媒介的数字化发展,究竟为女性媒介的性别意识传播提供了怎样的机会?这是本项目研究者将要继续关注的内容。

由于研究者能力及认识的有限,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期待广大同行批评指正。

宋素红

2016年于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