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随机型(1 / 1)

这里所谓的“随机型”是指不带有隐秘、幻化和超能性质的其他个性化武器意象,也就是隐秘型、幻化型、超能型之外的个性化武器意象。这类武器意象更加地个性化,解读其象征意义时,要十分关注那些“个性化”的信息。譬如,其形状、颜色、材质、特点、功能、使用方式等,同时,考量来访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等。

选择随机型个性化武器意象的来访者,在临**还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特点:态度有些敷衍。无论是个体咨询,还是在团体情境里(包括团体咨询、团体课程和团体培训等),这类来访者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都表现出心不在焉的样子,甚至说话的口气和语调也透露出这样的感觉。

仔细体会,略有差异。有的人是不感兴趣,有的人是不信任心理咨询师或当下的团体环境,有的是抱着试探的心态,有的则是“游戏人生”的态度,还有甚者是“混不吝”(好像在说:“我就这样了,你能把我怎样?!”)……他们的合作欲望和合作度都不高,因而,给心理咨询师的整体感觉大致相同:似乎是在“配合”或“应付”心理咨询师,而非自愿地接受心理咨询或意象体验。

随机型个性化武器意象的来访者天马行空,信手拈来。这里就随机地举几个例子。

来访者,男,27岁,银行职员,未婚。半个月前,调离软件开发部门的申请未被批准,与相关领导发生冲突,自此闷闷不乐。

在该银行EAP项目的某次团体培训中,参与“挑武器”意象体验,他自述:“那我就拿镰刀吧,就是老家房子里留着的那把,磨磨还能用。我这次回老家过年给带回来了,就放在我的后备厢里。”……后来,在心理咨询师的鼓励下,他开始接受个体咨询。

解析

“镰刀”象征收割生命。来访者在现实层面刚刚经历了一个负**事件(调离申请未被批准),情绪尚未平复,并在现实生活中将镰刀放在车里,客观上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这个意象里的“镰刀”显然凝聚着来访者的消极情绪。

“老家”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代表心灵原乡。“后备厢”是车的一个组成部分,车可用来象征我们的身体或心灵,后备厢代表身体或心灵的某种存储。在现实行为上,来访者把存放在老家的镰刀带到了自己的车里,并置于后备厢,表明其心理现实与客观现实的界限开始模糊或混淆,因而,在现实层面具有了一定的攻击性和情绪爆发的可能性。

对于现实层面的问题,要用现实的方法解决;对于心理层面的问题,要用心理学的方法解决。

来访者,女,四十多岁。

在意象对话成长小组的某次互动中,她提到以“奶油蛋糕”作为攻击丈夫的武器。具体使用方式是,“他要是惹我不高兴,我就给他吃这个蛋糕。他一吃,嘴里是甜的,但心里就会觉得对不起我,然后就会乖乖地听我的话了。”

解析

仅就武器意象而言,“蛋糕”属于糖衣炮弹。与其说该来访者用糖衣炮弹攻击丈夫,不如说是在“被动攻击”——用唤起对方内疚感的方式控制对方,以及控制彼此的关系。

应对方式很简单:化被动攻击为主动表达。具体地说,可用建设性的方式表达真实的内心。例如,“你今天回来晚了(第一句话:仅仅是描述,而无任何的评价或指责),我很担心(第二句话: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希望下次你能尽量让我提前知道你会晚回家(第三句话:就事论事地提出自己的愿望)。”

来访者,男,14岁。因个子矮小,体育成绩较差,被迫转学。

在团体课程进行“挑武器”意象体验时,所有的同学都围成单层圈,心理咨询师也坐在其中。当心理咨询师开始引导大家闭上眼睛、躯体放松时,他悄悄地把自己的椅子往后挪了一下(看起来,他跟大家不在一个圈里了)。他的坐姿松松垮垮,在整个放松和体验过程中时而睁眼,时而闭眼。即使走到他身边,单独放松和引导,他也很难做到完全闭上眼睛。他睁眼时眼神飘忽不定,尽可能地躲避与心理咨询师的目光相对。

轮到他报告武器意象时,他的声音像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我没看到什么武器,带着一个悠悠球就出来了。”一边说话,一边朝其他同学东张西望。在他的描述中,这个橡胶悠悠球跟乒乓球的大小差不多,五彩透明,当有危险来临时,他就把它举过头顶,抡几圈,让悠悠球旋转出一个保护圈来。

解析

本案例中的“悠悠球”意象,象征小保护圈。这个保护圈完全没有攻击性和伤害性,防御性也非常低——只是努力地“旋转”(代表沉溺)出一个自以为安全的小天地来。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想到,这个孩子需要解决的是安全感的问题。是的,是安全感的问题。但是,“安全感”只是一个词,它是多方面、多层次的。譬如,身体平衡感的破坏或丧失、生存领地被侵扰、死亡恐惧……这些都属于安全感的范畴。所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了解:是哪一种安全感?这个安全感在什么时间出了什么问题?其创伤的源头是什么?它与这个14岁少年当前生命状态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怎样的?

非常幸运的是,那一天,心理咨询师见到了孩子的母亲。母亲在“挑武器”意象中选择了一把金色的宝剑。当心理咨询师说:“您的心里好像压着不公正感”,这位年纪轻轻却显沧桑的母亲泪如雨下……

象中选择了一把金色的宝剑。当心理咨询师说:“您的心里好像压着不公正感”,这位年纪轻轻却显沧桑的母亲泪如雨下……

原来,孩子仅仅是因为体育成绩差,影响了所在年级整体的体育成绩,有可能影响到中考,于是,学校提出“转学”建议,并承诺帮助他联系一所对体育成绩没有严格要求的好学校。家长接受了这个决定。当母亲领着孩子到新学校报到时,才知道这是一所工读学校(校名并无“工读”二字)。她觉得之前的学校没有跟自己说实话,甚至感觉不是“转学”,“我们孩子没有犯罪啊,也没有犯什么错,就是个子太瘦小,体育不好……他们就不要我们了……”

在本案例中,宝剑代表母亲的公正感,或者更确切地说,代表母亲对公正的渴望;金色是金子般的爱,象征母亲的爱——爱儿子,不想伤害他,所以鼓励儿子努力适应新学校;金色附着在宝剑上,代表母亲用“爱”压抑对公正的渴望,同时也是一种“宽容”的态度:“我不跟你们计较了,就这样吧。”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而言,母亲需要化解的是躲在“金色的宝剑”背后的无助感和无力感;孩子则需要解决“悠悠球”背后的无助感和无能感,重树对自己、对未来、对世界的信心和健康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且,将由于缺乏安全感而投射到外面的心理能量收回来,更加专注地承担自己的学业和生活。这份信心和担当能够帮助他在未来健康地应对任何境遇。

来访者,男,18岁,职高学生。上小学时,因父亲有家庭暴力,母亲提出离婚。父母离异后,他与母亲生活。上初中时,母亲再婚。继父对他和母亲很好,并向他表示不会再生育子女。但他感觉并不亲近。读职高期间,因多次与校内、校外的男生打架而受到处罚,手、胳膊和腿上留有多道伤痕。曾与一个低年级女生(父母离异,女生跟奶奶、爷爷生活)恋爱,并发生性关系。半年后,两人分手。经过班主任和副校长的多次家访及努力沟通,该生同意接受心理咨询。

第一次面询时,他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瘫坐在沙发上,面带微笑,不停地晃动着左腿,时不时地摆弄一下自己的手指头。我静静地看了他一会儿,开口说道:“谢谢你愿意来见我。”他吃惊地看了我一眼,瞥了一下嘴,随即又恢复到刚才的状态。

心理咨询师:“我看见你的两个手上都有伤疤,愿不愿意跟我分享其中的一道伤?”

来访者(挑了一下眉毛):“咳,没什么,都是刀砍的。左手腕这个疤……”

心理咨询师:“听上去,每当你感觉对方不尊重你时,你就会怒不可遏,就会冲上去跟人家干一仗。”

来访者:“是啊!这种人就欠揍。”

心理咨询师:“如果此时此刻又有人不尊重你了,你会用什么武器来保护自己?”

来访者(歪着头,不屑地笑了笑):“什么武器都不用,我拿个牙刷就能干掉他!”

……

解析

这是一个渴望被尊重的孩子。换言之,他之所以对“被尊重”这件事如此敏感,是因为在他早年的心理经验中,既未看到父亲(男性)对母亲(女性)的尊重,也未感受到父亲(男性)对自己(男性)的尊重(以上两点却会激发来访者一个下意识的心理动作:强者认同(认同,identification,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指在潜意识里,把自己比拟或模仿为某个所爱/所恨的人却感觉强大的人/已失去的人)——他在表现“强大”方面会越来越像他父亲,甚至在继父决定不跟母亲生育子女这件事上,他也感觉到没有被尊重(他在咨询中谈到,希望母亲幸福,如果母亲愿意,他可以接受同母异父的弟弟或妹妹)……在他的体验中,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他都只能被动接受。

“牙刷”犹如塑料匕首,具有“匕首”的所有象征意义,只是毙命性稍弱而已。我们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确实看到过用牙刷杀人的画面。对于这种近距离的武器意象,我们很容易想到,这个孩子最先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是:亲子关系问题,特别是他与亲生父亲的关系问题。

心理层面的亲子关系建设(他与亲生父亲的关系、他与母亲的关系、他与继父的关系),不仅有益于现实层面的亲子关系发展,最终还能引导来访者从“关系”回归“自我”,重塑“自我”。而这样的心灵成长又会促进来访者在现实层面更好地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

“挑武器”这项小技术若是运用得当,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