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礼节,避免忌讳(1 / 1)

精准沟通 栾丽音著 5743 字 25天前

礼貌是文明沟通的首要前提。在沟通中要体现出敬意、友善、得体的气度和风范。要做到礼貌沟通首先就要使用礼貌用语,如“请”“谢谢”等;其次要注意学习一些礼貌忌语,一语不慎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无法弥补的。

礼貌忌语是指不礼貌的语言,他人忌讳的语言,会引起他人误解、不快的语言。不礼貌的语言,如粗话脏话,是语言中的垃圾,必须坚决清除。他人忌讳的语言是指他人不愿听的语言,沟通中要注意避免。如谈到某人死了,可用“病故”“走了”等委婉的语言来表达。港、澳、台同胞忌说不吉利的话,喜欢讨口彩。特别是香港人有喜“8”厌“4”的习惯。因香港人大都讲广东话,而广东话中“8”与“发”谐音,“4”与“死”同音。因此,在遇到非说“4”不可时,可用“两双”来代替。再如逢年过节,不宜说“新年快乐”或“节日快乐”,而用“新年愉快”“节日愉快”或“恭喜发财”代之。这也是谐音的关系,因为“快乐”与“快落”听起来很相似。

容易引起误解和不快的语言也要注意回避。议论他人长相时,可把“肥胖”改说成“丰满”或“福相”,“瘦”则用“苗条”或“清秀”代之。参加婚礼时,应祝新婚夫妇白头偕老。探望病人时,应说些宽慰的话,如“你的精神不错”,“你的气色比前几天好多了”,等等。随着语言本身的发展,一些词汇的意义也发生了转移,譬如“同志”“小姐”等,要针对不同对象谨慎使用。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矛盾冲突时,应冷静处理,不用指责的语言,多用谅解的语言。在沟通中,注意礼节,避免忌讳,这样才不会让双方陷入尴尬。

少说负面话

爱讲负面话的人,有的是过于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现实,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有的是看问题过于狭隘偏颇,只考虑自己,不顾及其他,凡是不对自己脾气的,都一概予以否定;还有的便是用放大镜甚至是显微镜看人,将别人微不足道的缺点放大。正如鲁迅先生曾经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镜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结果却看到了皮肤间的皱纹和皱纹间的污泥。试想,如果再用显微镜去观察,岂不就是骇人的细菌布满全身了吗?

老爱讲负面话的人,很难与人友好交往,即使他并没有直接说对方不好,但他那万事皆不如意的心态,让人很难同他找到舒心满意的共同话题。久而久之,人们还会觉得此人太爱刁难,难以相处,干脆避而远之,偶有接触,也只好打个哈哈敷衍了事。总讲负面话,最终会成为难以与人相融的孤家寡人。

少说负面话的关键是,要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如一个故事讲到的: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雨伞,小女儿卖冰棍。晴天雨伞卖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为什么不下雨;雨天冰棍卖不动,老太太就抱怨为什么不赶快出太阳。后来有人开导她说,晴天你小女儿冰棍卖得火,雨天你大女儿雨伞卖得快,你天天都有高兴事,还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如此,于是脸上便由阴转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来了。少说负面话,多传达积极乐观的态度,感染别人,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同你友好相处。

有意见当面说

中国有句古话叫“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但是在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要注意“闲谈莫论他人是非”。有些人对别人的成功议论,对别人的失败也要议论,任何东西都是他们议论的对象,并且常常喜欢人后议论,这是很不好的做法。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被他人议论,而且议论大多数又都是负面的,我们要尽量把这个陋习改掉。

在别人背后议论他人的好坏是危害人际关系的最为严重的一种行为。同学、同事之间不要互相议论,若我们对某个人有意见可以约个时间,或找个机会当面告诉他,指出你对他不满意的地方。这样对方不但不会生气还会因此感谢你,人际关系也会和谐融洽。

下面介绍的这个旅美学者的经历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或许有些帮助:

“我在美国和俄国时,从来没有人在我面前说第三个人的坏话,我自己倒有时会犯这个毛病,在一个人面前对不在场的某个人说三道四。后来有个老毛子告诉我:‘在我们这个地方,和一个人议论另一个人的事是不道德的。’我从那以后就把这个坏毛病彻底地改掉了。”

我们都知道背后议论他人的毛病,对人际关系极具破坏力。而人际关系的好坏对我们每个人的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要清楚地认识这个问题,避免它发生在自己身上。

碰到非常场境,机敏应答

美国第35任总统候选人提名时,肯尼迪的年轻和孩子般的外表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利条件。众议院发言人萨姆·雷伯恩就攻击肯尼迪是乳臭未干的几个民主党领导人之一。肯尼迪哈哈一笑,把问题抛到一边:“萨姆·雷伯恩可能认为我年轻。不过对一位已是78岁的人来说,他眼中的大部分人都年轻。”可是这个问题始终纠缠着肯尼迪。哈里·杜鲁门在一次全国性演讲中向肯尼迪挑战。“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极其成熟的人。”这位前总统说。肯尼迪用逻辑和机智回敬了他的挑战。他说,如果年龄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标准的话,那么美国将放弃对44岁以下所有人的信任。这种排斥可能阻止杰佛逊起草《独立宣言》、华盛顿指挥独立战争中的美国军队、麦迪逊成为起草宪法的先驱、哥伦布去发现新大陆。

肯尼迪在遭到突如其来的诘难时以非常机敏的方式巧妙地回答对方并予以有力的反击。机敏是机智、敏捷,体现的是人们对矛盾的感受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变通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善于发现问题,判定相应的对策,而且还要随着事情变化不断调整应变策略。

机敏者一般都是成熟稳重的,特别是身处窘境时,其沉着稳重更有助于提供化解尴尬的妙法。巩俐有次在香港接受访问,有个记者问道:“您觉得自己漂亮吗?”这时候回答“是”或者“不是”似乎都不够妥当,巩俐想了一下说:“我觉得我的牙齿是漂亮的,虽然不整齐却与众不同。”这样的回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对事不对人

评价或批评,只能针对一个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而不能针对这个人,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对事不对人。

大多数情况下,沟通的目的是达成一定的目标,譬如澄清一个误会,陈述一个事实,发布一个指令等。

任何人都有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批评、责怪一个人本身与批评、责怪一个人所做出的行为与事件,有很大的区别,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极不同。例如,一个学生解一道化学方面的题目,由于不小心,将分子式写错了,如果老师批评他:“你怎么这样笨,这么小的问题也会出错!”被批评者心里肯定极不舒服。如果老师只针对他写错了分子式这一行为来批评,末了提醒他以后多加小心,被批评者一般会心服口服。联想集团杨元庆就是“对事不对人”,他批评最多、最狠的人都是公司中进步最快的人。他最生气的是“应该想到实际上没想到”,痛恨“以工作之便捞取好处”。但若工作尽心尽力了,仍没有做好,他却会原谅此人。

面对挑战,沉着冷静

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召开的中美作家会议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中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5斤重的鸡放进一个只能装1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蒋子龙微笑道。那是一个谁也无法解开的“谜”,然而,我们的作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中国当代青年作家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这位英国记者忽然让摄像机停下来,然后对梁晓声说:“下一个问题,希望您能毫不迟疑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好吗?”梁晓声不知有诈,欣然答应。谁知那位英国记者一扬手,遮镜板“啪”地一声响,记者把话筒放到自己嘴边,说道:“没有**,就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在您看来究竟是好是坏?”说完把话筒立即伸到梁晓声嘴边,摄像机对准了梁晓声的脸。在这进退维谷之际,梁晓声却不动声色地说:“在我回答您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您一个问题: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在这里,梁晓声也是巧妙地应用了“反弹”的应答技巧。

当你面对尴尬,一般是对方故意为难你的时候,很好的办法就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找到对方的思考逻辑,用同样的方式请对方予以解释,从而化解难题。

给对方一个退路

爽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是你的意见比较正确,而他人想要逃避责任的话,这又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况比起要自己爽快地接受他人的意见难处理得多了。

这个时候,不应该逼得他喘不过气,或说不出半句话,也就是所谓的“赶狗入穷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抓你的毛病反击。如果你不懂得给对方留些余地,对方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宽容,匆匆地随便找个台阶下,但内心的煎熬却不像表面那样,这种屈辱有机会他一定会讨回来。《孙子兵法》中也说过,攻敌时要留一条退路给敌人,若是把敌人团团围住而不留一条活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只好决一死战,全力反击。

有句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人们贴在弥勒佛身边的一幅对联。从这幅对联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大慈悲、大胸怀的敬仰之情。常怀宽容之心,实际上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和力量。史书载,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应该说,宽容是双向的,于人于己都有益。如果一味苛求别人,得理不饶人,这样不但于事无补,也伤了感情。

抓住时机澄清误会

人际交往中,遭人误解是难免的事,同时不免让人尴尬不快。在遇到误解以后,有的人感到委屈、悲伤;有的人情绪消沉,认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有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觉得别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以此来消除遭人误解所带来的怨恨。正确的做法是,对误解要“解”不要“误”。所谓“解”,就是缓解、化解矛盾,让误解成为“雪消春水来”的转机。

生活中的误解大部分是由于别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当误解产生时,你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在申辩、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要尽可能平心静气,采取谅解别人的宽宏态度,切不可因内心不满而使用过激的言辞。一旦情况清楚了,对方的误解自然便会烟消云散了,而尴尬也会随之散去。

有的误解,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对策,不要轻易地指责误解你的一方。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你的茬,与你闹别扭,他对你产生误解总是有原因的。因此,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让对方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有则改之”,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你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对方对你的误解。

对于那些难以申明或一时无法用行动来证明的误解,不必计较,也不必着急。有句谚语说得好,“时间是澄清误解的明矾”。误解总要消除,是非总有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巧妙应付别人的奚落

在社交场合,有时会遇到别人有意无意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有随机应变能力的人,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化被动为主动,使尴尬烟消云散。“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可视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应付办法,化解尴尬。

若判明来者不善,是怀有恶意,故意挑衅,你可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有理、有利、有节,有礼貌而巧妙地回敬对手,针锋相对,“原物”顶回,化解尴尬。

英国前首相威尔森在竞选时,演说刚讲到一半,突然有个故意捣乱者高声打断他:“狗屎!垃圾!”显然,他的意思是叫威尔森“别胡说八道”。威尔森却不理会其本意,只是报以容忍的一笑,安抚地说:“这位先生,我马上就要谈到您提出的脏乱问题了。”捣蛋者一下子哑口无言。

假如有人冲着你横眉竖眼,恶语中伤地骂道:“你这个人两面三刀,专门告我的阴状,想踩着别人的肩膀爬上去,没门!”如果你心中无愧,完全不必大发雷霆,倒不妨解嘲地反诘:“哦!是真的吗?我倒要洗耳恭听 。”然后诱使谩骂者说下去,直到对方找不到言辞了,你再“鸣金收兵”。在这种情况下,你以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方式笑迎攻击者,显然比暴跳如雷、大动肝火为好。如果对方来势汹汹,盛气凌人,一味指责辱骂你,而你确信真理在手,则应报以藐视的目光、冷峻的笑颜,让他尽情地发泄个够,而不用理会。有时沉默无言的蔑视,能力胜千钧,抵得上万语千言。

须知,运用针锋相对的手法,旨在给对手一个“闷宫将”,使之哑然。

在人数众多的场合,还有争取大家的理解和支持的问题。若你过于刻薄,引起一顿争斗,那就会失去意义。比如,在一次演讲中,台下有人喊道:“你讲的笑话我不懂。”演讲者知来者不善,就马上尖酸地当众顶了回去:“你莫非是长颈鹿!只有长颈鹿才可能星期一浸湿的脚,到星期六才能感觉到呢!”这样的反唇相讥,讲者虽然痛快,但有可能失去群众。所以,一个人应该要有自我控制能力,要善于约束自己。因烦躁而失礼,愤慨而变态,兴奋而忘形,这就有失修养了。

如果有人用过于唐突的言辞使你受到伤害,或叫你难堪,你应该含蓄以对,或装聋作哑、拐弯抹角、闪烁其词,或顺水推舟、转移“视线”、答非所问,谈一些完全与其问话“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用这种委婉曲折的方法反驳对手,定会取得奇特的功效。

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棘手犯难的问题,对此若以幽默谐趣的方式回答,往往会“化险为夷”,改变窘态。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转为“柳暗花明又一村”,使尴尬局面消失在谈笑之中。

俗话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练就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功力很重要,但切不可主动进攻、出口伤人。而且防卫要注意有礼貌。

莫要口无遮拦

在交谈中,每说一句话之前,都要考虑一下你要说的话是否合适,不要口无遮拦,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给其他人造成不快,徒增尴尬。

除非是亲密的朋友,否则最好不要对个人的卫生状况妄加评论。如果某人的肩膀上有很多头皮屑或口中有很难闻的气味,或者拉锁钮扣没系好,请尽量忍耐不去想,并等他亲密一些的朋友告诉他。如果你直接告诉他,特别是在人比较多的场合,很容易让对方处于尴尬的境地。

许多人不喜欢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尤其对女性而言,年龄是她们的秘密,不愿被人提及。对钱等涉及个人收入的一类私人问题的询问通常也是不合适的。

在社交活动中,应以诚待人,宽以待人。要与人为善,而不要打听、干涉别人的隐私,评论他人的是是非非。不要无事生非,捕风捉影,也不要东家长,西家短,更不要传小道消息,把芝麻说成西瓜。说话要有事实根据,不能听风就是雨,随波逐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所谓恶语是指那些肮脏污秽、奚落挖苦、刻薄侮辱的言语。口出恶语,不但伤人,而且有损自身形象。在社交活动中,应当尊重人,温文尔雅,讲究语言美,而不要自以为是,出言不逊,恶语伤人。

避免与别人话不投机

如果两人相见,话不投机怎么办?这可真是尴尬!不妨把“话不投机”的对方当作会话训练的对手。有一种人,当他和某人在一起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可是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时,却沉闷得不讲一句话。

俗语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有些朋友一旦感到与对方话不投机,自己虽有话题,也不愿提出,而且从心底里拒绝接受对方的意见,这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所应有的态度。培养自己的会话能力,除了会话的场合与次数要多以外,更要把握与各式各样的人交谈的机会。你或许会发现自己对某个人有很深的成见,一见到他,就产生一股厌恶感。这时,你不要逃避,应该更积极地去跟他交谈,这是训练会话技巧的最佳方法。你可以选择一些比较轻松的话题跟他谈,例如电影、音乐,通过这些交谈,可以促进两人之间的感情,增加彼此的了解。经过几次交谈后,或许你会发觉:“哦!原来他不是一个那么令人讨厌的人!”也可能你们会从此变成一对很谈得来的朋友。

日本影评家淀川长治曾说:“我从来没有碰到过令我讨厌的人。”这是一句了不起的名言,你如果能够改变不跟讨厌的人讲话的观念,一定会变得很有人缘,会话技巧也必提高,这种一举两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而如果因为一次话不投机就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或许失去的要比得到的更多。记住,给彼此一个机会,或许你就能收获一个知心的朋友。

化干戈为玉帛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年)曾经和一个叫作本顿的人决斗过。本顿一枪击中了杰克逊的左臂,子弹一直留在里面近20年。到1832年医生取出子弹的时候,本顿已经成了杰克逊的热情的支持者。杰克逊建议将子弹归还本顿,但本顿谢绝接受,说20年的保管期(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遗失物或被抛弃物的追索时间为20年)已使产权发生了转移,子弹的所有权当属杰克逊了。而杰克逊说自从上次决斗到现在还只有19年,产权关系没有发生变化。本顿回答说:“鉴于你对子弹的特别照管,并且一直随身携带,因此,我可以放弃这一年。”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难免会有旧怨存在,这些旧怨可能会造成不愉快而尴尬的人际关系,该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上面的例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办法。

宽恕就是给别人机会,同时也给自己机会。“化干戈为玉帛”是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非常重要。生活在社会中,必然有矛盾和烦恼,如夫妻、邻里、同事间不和谐,均会使人出现负面情绪,甚至产生仇恨心理。在被别人曲解和伤害时,本能的反应就是报复。然而,报复虽然能发泄怒气,减少心中的负荷而痛快一时,但会激化矛盾。因此,在生活和工作中要避免进入困境,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宽容,做到宽容大度,摒弃前嫌,化干戈为玉帛,从而减少对心理的刺激,这必然有益于身心健康。

要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不能逃避,老死不相往来。将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及无法解决的问题分别列出。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全力以赴去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先寻求支持,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凡事尽力而为必能得到对方的谅解与支持。

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

交谈中,我们应首先避免存在争议的话题,即使你对这个话题有坚定不移的立场,最好也不要提起,因为很容易造成敌对心理,争执双方很快会陷入“竞争状态”,舌剑唇枪,互不相让,很少有人能对敌对者的攻击采取温和的反应,所以最好不使善意的讨论变成激辩。

其实,两个人之间进行交谈很简单,只要找出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就行了。假如对方对你的话题不置可否,你须留意,切勿尖刻、偏执地讨论这个题目,还是另择题目为好。辩论对两个头脑冷静、有谈话技巧的对手来说是一种开心的游戏,可对于容易冲动和脾气不好的人却是一件危险的事。 人们在交谈中常有一些失言:“哎,你儿子的脚跛得越来越厉害了?”“你怎么还没结婚?”“你真的要离婚吗?”等等,别人内心秘而不宣的想法和隐私被你这些话无情地暴露了出来,实在是不够理智的。如果你想让人喜欢,就不要对跛子谈跳舞的好处和乐趣,不要对一个自立奋发的人谈祖荫的好处,不要无端嘲笑和讽刺别人,尤其是别人无能为力的缺陷,否则就是一种刻薄。此外,除非是熟识的亲友,不必多谈对方的健康问题,他若身有不适,很可能勾起他的愁绪,一旦他抱怨起自己的疾病和痛苦,你又未必会感兴趣,但你若没有表露出足够的同情心,则会使对方觉得你冷漠、自私。既然如此,那又何如谈些令人愉快的事呢?

一般说来,批评别人的话题应尽力避免,然而赞美别人所做的工作和本领却是很合宜的,常会使听者感到愉快。

克服卑怯的心理

第一,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怯懦时,生理上的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带来良好效果,比如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洗涮等方式,都可以消除或缓解卑怯紧张的心理。

第二,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有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没有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

第三,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过高地评价对方,悲观地评价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作一个平常人。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也以讲民主为宗旨,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地位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会有卑怯心理吗?

第四,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觑自己的缘故,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一心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自然的说话心态,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不要期望值太高。这样就能保心态平稳,卑怯意识也就淡化乃至消失了。

有时候沉默是金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我们知道,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当然任何事情又都不是绝对的。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等待时机需要沉默。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而是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汲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少说话、少评论、少批评”,牢记“沉默是金”,才能更好地应付复杂的人际关系。切记管住自己的一张嘴。有一位朋友说:“我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张女士和杨女士都是我的同事,我发现杨女士经常在我面前说张女士的坏话,而张女士很少说过对方的不好。不管她们说什么,我从没有向任何人提到过这些琐碎的闲话,因此,我们三人至今相处很好。”我们可以想象,如果不恪守沉默是金的原则,情况会变成怎么样。

花点心思听人说

如果你同别人谈话,对方谈起你不懂的内容或不感兴趣的话题,你可以说:“我上次已同某人谈起过这件事……”这样,就可以说另一个新话题了。原则上,只要你对每一件事,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那就不会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出现。

有时,一些你本来不感兴趣的话题,也会带给你意外的收获,使你受益匪浅。这也就是说,与人交谈,除了能带来兴趣,还能增长自己的见识。有了这种想法,在你的世界里,应该不再有你不感兴趣的话题存在了。与呆板的人交谈时,只要你多花一点心思去注意,也会发现很有趣的地方。还有从老年人、父母、上司等的谈话中,也往往可以得到丰硕的收获。现代人都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往往将父母的话置之脑后,实在是很可惜。请捺下性子,好好地听一次,你会发现很有趣、很有用的一面。听完后,你若觉得有必要批评,再去批评也不迟。批评和聆听是两回事。如果话题总是局限于流行的服饰、时代潮流等,那你怎么能成为会话的高手?又怎能成为受人欢迎的人?

如果有人问,21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才能?很多人都会答:“口才。”换个角度讲,这个世纪同样需要听才。可以说会说话首先要会听话,要想提高口才,必须要提高听才。要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形成听人说话的良好习惯,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获。

不行就找借口开溜

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在不喜欢的人,或者一个让人很尴尬的话题,应对这种状况,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化解尴尬处境最常用的办法是“找借口开溜”。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办法,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个借口显得自然,而不要出现欲盖弥彰的状况,使得状况变得更加尴尬。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场合和可利用的一些资源随机应变,见势行事。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采用下面这个办法: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不同的称呼,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对自己的名字却根本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对于专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下一次相见时叫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客人会因此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愉快感觉,感受到对方的重视。若是不想承认对方的能力和人格,或者不希望与对方打交道,就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与之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占有优越的地位。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因为这样问就表示,你的存在对我毫无帮助,所以我根本没有记住你的名字。这种不友好的问话一出口,对方就容易显得有些不自在,他们会认为,说这话的人很不礼貌或者很傲慢,也就往往会终止交谈。

用幽默来化解尴尬

尴尬是人在生活中遇到窘困处境、不易处理的场面时张口结舌、面红耳赤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在这种时候,人会觉得比受到公开的批评还难受,会出现面孔充血、心跳加快、讲话结巴等。

有时是对方有意依仗亲密的关系公开揭你的短,或讲述你过去的傻事。有时是对方无意地,不知不觉中说出了你的隐痛之处。而你如果真的动气,别人还会说你没有涵养,可见,尴尬是人们在生活中不愿碰到且不能不碰到的,问题在于怎样应付。

受到讥讽之后,千万不要把时间花在思考对方抱有什么目的跟我过不去上面,更不能假设有什么“深仇大恨”。 要学会自我解嘲。因为有意者可能是习惯,对谁都这样,无意者更不能激化矛盾。让心情放松,自己把这种耍笑转移给大家。如有人说“不愧是属猪的,真能吃”,不妨接上一句“所以咱们才能聚到一起呀”。

萧伯纳有一次遇到一位胖得像酒桶似的牧师,他挖苦萧伯纳: “外国人看你这样干瘦,一定认为英国人都在饿肚皮。”萧伯纳谦和地说:“外国人看到你这位英国人,一定可以找到饥饿的根源。” 要用幽默来保护自己。幽默感是避免人际冲突、缓解紧张的灵丹妙药,不会造成任何损失,不会伤及任何人。

如果活动中出现尴尬局面,幽默更是使双方摆脱窘迫的好办法。例如,两个班级联欢,男女舞伴第一次跳舞,由于一方的水平低发生了踩脚的情况,说“没关系”,这样礼貌的话可能还会加重对方的紧张,如果用一句“地球真小,我俩的脚只能找一个落点了”,可使双方欢笑而心理放松。

特殊场合特殊处理

下面两则是有关孙中山先生的故事,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能够有所体味。

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1866-1925年)在一次革命行动失败后,转移到上海重振旗鼓,等候时机东山再起。有一天,几个革命同志闲来无聊,凑了四个人打麻将娱乐。不巧,被孙中山撞见了。他们自知犯错,一阵惊慌,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如何是好。面对如此尴尬场面,孙中山不但叫他们继续打下去,而且还笑着说:“打吧,打麻将很像我们革命起义,这一局输了没啥关系,可寄希望于下一局,永远充满了机会,永远充满了希望。”

还有一次,他身穿便服,到参议院出席一个重要会议。然而,大门前执勤的卫兵,见来人衣着简单,便拦住他,并厉声叫道:“今天有重要会议,只有大总统和议员们才能进去,你这个大胆的人要进去干什么?快走!快走!否则,大总统看见了会动怒,一定会惩罚你的!”孙中山听罢,不禁笑了,反问道:“你怎么知道大总统会生气的?”一边说着,一边出示了自己的证件。卫兵一看证件,才知道这个着装普通的人竟是大总统。惊恐之下,卫兵跪倒在地,连连请罪。孙中山急忙扶卫兵起身,并幽默地说:“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