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语言要精练(1 / 1)

精准沟通 栾丽音著 6970 字 25天前

原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如果有个人说起话来废话连篇,这就说明他自己也不甚明了他在说些什么。

在公共场合演讲,有的人长篇大论,滔滔不绝,用语言的触角抓住了每一位听众,自然令人钦佩;有的人把自己的意思浓缩成一句话,犹如一粒沉甸甸的石子,在听众平静的心湖里激起层层波浪,同样值得称道。换个角度说,如果简短更有力,或同样有力,又何必长篇大论呢?更不用冗长而拖沓了。

只说一句话,不拐弯抹角、旁生枝节,抓住精髓,巧作对比,以求一语中的。请看一个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故事。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邹韬奋先生于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各界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用一句话发表了演讲:“今天天色不早,我愿用一句话来纪念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

邹韬奋先生的这一句话演讲,在当时被人们誉为最具特色的演讲。即便是现在人们仍感叹邹韬奋先生演讲的简练有力。透过这一句话,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当时政治战线、思想战线、文化战线上“不战而屈”的投降派的谴责,又有对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勇敢战斗,决不屈服的可贵品格的赞颂。“不战而屈”和“战而不屈”,同样四个字的不同组合,成为衡量一个人有没有硬骨头的试金石。这极其精练的一句话演讲,巧妙地采用了鲜明的对比,使卑微者更渺小,高尚者更伟大,尽管只是一句话,却激发了人们奋起抗争的勇气,鼓舞人们以鲁迅先生为榜样,挺身而出,战斗不止。

说话的语气要适当

说话是人们交流信息、传情达意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所表达的意义是通过人们对其发音器官的有意识控制和使用而表现出来的。这种控制和使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说话的声和气。恰到好处是声和气不仅能充分地表达说话者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

譬如,有人说话总是和声细语。这种声和气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者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人们在请求、询问、安慰、陈述意见时常使用这种声和气。它可以弘扬男性的文雅大度和女性的阴柔之美。尤其是在抒**感时,这种声和气的运用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还有人说话总是高声大气。这是一种人们用来召唤、鼓动、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声和气。它可以表现说话者的**和粗犷豪放的气质。虽然它和大吼都属于高音频和高调值,但是它通常是用来表示极度欢喜或慷慨激昂的情绪。还有其他很多种语气,如恶声恶气、怪声怪气、低声下气、唉声叹气、有声无气等等。不同的声和气表达着不同的意思。因此,我们说话时,不仅要注重遣字用词,更应该选用恰当的声和气。这一点十分重要。否则,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听者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唾弃和嘲笑。

选择用怎样的语气谈话,取决于你所处的场合,你的谈话对象,你谈话的内容目的等各种因素,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事前意识到讲话语气的作用对你的谈话目的的达成是大有裨益的。

说话时要以听众为中心

有些人说起话来喜欢滔滔不绝,不给人插话或回应的机会,时间长了就会使人生厌。好的表述者未必是个好的沟通者,而沟通是表达的主要目的,所以要尽量避免单向的沟通。

《有影响力的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喜欢产生喜欢。如果我们对听众有兴趣,听众也会对我们产生兴趣。如果我们不喜欢台下的听众,他们不管在外表或内心,也会对我们表示厌恶。”以听众或者交流对象为中心不仅意味着你的谈话内容是他们有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在主观意识上也是以他们为中心的,讲话的重点在他们身上,并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这样,表达将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

当然,要做到看准对象有的放矢,就要求说话的人要做到:在交谈形式上,应该根据不同的人,做具体的分析,围绕中心内容,尽量考虑年龄差异,分别对待。对少年儿童用平易近人、幽默风趣、循循善诱的语言;对中青年人用有逻辑、有哲理的语言;而对老年人就要含蓄、委婉。在交谈的态度上,对老年人应该是尊敬而谦逊的;对年龄相仿的人就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随意一些;而对少年就要关切、体贴;对异性要诚恳、大方。此外还要注意选择不同的时间、地点进行交流。总之,一切以对象为中心。

说话时要留意自己的声音

你和对方的谈话已经开始,那么在言语交换中,最好分出一部分精力来,留心你的声音。“我说话是不是太快了?”虽然有些说得快而清楚,但是有些却快而不清楚,让人听了等于没听。说话目的在于使人全部明了,别人听不清楚,听不懂,就是白费口舌。

再问一句:“我说话的声音是不是太大了?”试想在宁静的黄昏,树下谈心,或在温暖的炉边,围炉叙旧,高声谈话是多么煞风景啊!在客厅里,过高的声音会使主人嫌恶;若在公共地方,更会令你的同伴感到难堪。你说话时要记着,对方并不是聋子。

你说话虽然并不是太快也没有太响,但要明白在谈话中,每句话声调也该有高有低,有快有慢,因此,你要学学怎样调节它。抑扬顿挫,这是获得听众的秘诀之一。在乐曲里,有极快、快、略快、慢、略慢、最慢等快慢符号;也有极强、强、渐弱、弱、极弱等强弱符号。若想你的话如同音乐一般动听,不可忘记在应快时要快,应高时要高,应慢时要慢,应低沉时低沉。毫无节奏地说话,是最易使听者疲倦的。

因此,不妨常常留心生活中那些使人听了会忘记疲倦的说话方法,也不妨多留心舞台上的那些名角念词的方法,这是最好的参考,你必须细细揣摩。

说话时要善于以情理服人

有的说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说话时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的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要向对方说理,必须先了解对方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了,产生“自己人”的效应了,说理才能奏效。

当然,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对方情感上的“突破口”。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曾经说过:“夫仁人轻货(财物),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知晓)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应将“情理”和对方的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求,使之心动。而且在说理过程中,还要善于适应对方情绪思路的变化,因势利导。如顺着对象存有的种种疑虑,层层排除;或顺着其合理的见解,适时赞许;根据其两难的处境谋划协助之;或根据他憎恶的地方献策对付之。这种揣摩情意的说理方法通常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

说话要有逻辑

言之有序是指说话要有条有理,不颠三倒四,不丢三落四,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事情、道理说清楚,体现说话人思路清晰,它还指说话者观点明确,前后一致,说理严密,合乎逻辑。这个逻辑就是说话人要共同遵守的说理规则,下面介绍两种说理的逻辑方法。

第一,类比法。这是一种根据两类事物某些属性的相同或相似,推断出它们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说理,有助于听话人触类旁通,明白事理。例如,老作家秦牧《试谈积累知识和描绘事物》中的一段话:“最后谈谈基本功的问题。基本功对于拿笔杆子的人很重要。不练是不行的。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绘画的人常画,唱歌的人常唱,而搞文字的人怎么可以几个月不写东西呢?”把写作和绘画、唱歌类比,它们都属于文艺创作的范围,具有相同的基本属性,通俗易懂,有说服力。但是注意不要机械类比,不能把事物间的偶然相同或相似作为论据,或者把表面上有些相似,而实质上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推出一个荒谬的或毫不相干的结论。

第二,反证法。中国成语中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有一个人同时贩卖矛与盾,他向买家吹嘘他的矛是“无坚不摧”的,盾呢,是刀枪不入的。于是,有人马上提议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来验证一下他的宣传是否可靠,这人当场哑口无言。这就是反证法的具体运用。有时对某个道理或问题,不容易从正面解释或反驳,不妨就换个说理方法,通过论证与此相反的论题的正确与否,来反面说明问题的是非曲直。

为了让我们说话更加具有说服力,不如学习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除了以上介绍的两种,还有两难逻辑、归谬法等。

说话要有分寸感

说话要有分寸。分寸拿捏得好,很普通的一句话,也会平添几许分量,话少又精到,会给人感觉深思熟虑。而说话的分寸决定与你谈话的对象、话题和语境等诸多因素。换句话说,要言之有度。

有度的反面则是“失度”,什么叫作“失度”呢?一般说来,对人出言不逊,当着众人之面揭人短处,或该说的没说,不该说的却都说了。这些都是“失度”的表现。下面我们就简要介绍一些在谈话中禁忌的话题,接触这些话题容易导致谈话“失度”,产生不良效果。

第一,健康状况。当然,如果是和十分亲密的人交谈,这种情况不在此列。

第二,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宗教、政治、党派等易引起双方抬杠或对立僵持的话题。

第三,他人的隐私。包括年龄、东西的价钱、薪酬等涉及隐私的话题不要提及,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第四,个人的不幸。不要和同事提起他所遭受的伤害,如离婚了或是家人去世等。当然,若是对方主动提起,则要表现出同情并听他诉说,但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追问不休。

第五,还包括一些不同品位的故事。一些有色的笑话,在房间内说可能很有趣,但在大庭广众之下说,效果就不好了,容易引起他人的尴尬和反感。

在人际交往中,谈话要有分寸,认清自己的身份,适当考虑措辞。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应该怎样说才能获得更好的交谈效果,都是谈话应注意的。同时还要注意讲话尽量客观,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不断章取义。讲话尽量真诚,要有善意,尽量不说刻薄挖苦别人的话,不说刺激伤害别人的话。

说话要委婉含蓄

委婉是一种既温和婉转又能清晰明确地表达思想的谈话艺术,是运用迂回曲折的语言含蓄地表达本意的方法。说话者特意说些与本意相关的话语,以表达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缓冲方法,它能使本来也许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或观众)在比较舒适的氛围中领悟本意。

它的显著特点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能够诱导对方去领会你的话,去寻找那言外之意。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委婉含蓄的话,不论是提出自己的看法还是劝说对方,都能比较适应对方心理上的自尊感,让对方容易赞同,进而接受你的说法。有些话,意思差不多,说法稍有不同,给人感觉却大不一样。例如,谁——哪一位;不来——对不起,不能来;不能干——对不起,我不能做;什么事——请问你有什么事;如果不行就算了——如果觉得有困难的话,那就不麻烦你了……前者太直白,后者委婉动听了许多,让人容易接受。

林肯一直以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白宫办公桌上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意见,但他不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字句表达。“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

委婉含蓄的表达方法有以下几种:赞扬法,目的是顾全对方的面子,使对方容易下台;暗示法,很难说出口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模糊法,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说话不能只顾自己过瘾

说话,通常不是说给自己听,而是说给别人听;既然如此,你又怎么能不去考虑一下别人听了这些话,会有怎么样的解读呢?

说话说得好,不如说得巧。

一句话可能令你晋位升爵,但也有可能给你惹来杀身之祸。尽信书不如无书,同样的,如果不具备融会贯通的说话学问,那就少言为妙。

三国时期的杨修,在曹营内任主簿。他为人才思敏捷,是当时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但是由于十分恃才自负,屡次得罪曹操而不自知。

某次,曹操建造一所花园,竣工后,曹操四处观看,不发一语,只提笔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想和手下人打个哑谜。众人看了都不解其意,只有杨修笑着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是嫌园门太窄了,想扩宽它。”

于是,手下再筑围墙,改造完毕又请曹操前往观看。曹操看了非常高兴,一问之下,知道杨修毫不费力就解出自己出的谜题,嘴巴上虽然称赞几句,但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又有一天,塞北送来一盒酥饼,曹操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字。正巧杨修进来,看了盒子上的字,竟不待曹操开口,径自取来汤匙与众人分食那一盒糕饼。

曹操被他胆大妄为的行径吓了一跳,此时,杨修嘻嘻哈哈地说:“盒子上写明了一人一口酥,我又怎么敢违背丞相的命令呢?”

曹操听了,虽然勉强保持风度、面带笑容,心里却十分厌恶杨修这种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行为。

曹操生性多疑,深怕遭人暗中谋害,因此谎称自己在梦中会不自觉地杀人,告诫身边侍从在他睡着时切勿靠近他,后来还故意杀死一个替他拾被子的侍从,想借此杀鸡儆猴。

没想到杨修得知这件事,马上看穿曹操的心意,当着曹操的面喟然叹道:“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曹操哪里经得起这样的冷嘲热讽,下定决心,非把杨修这个人除之而后快不可。

机会终于来了。曹操率大军攻打汉中,迎战刘备时,双方于汉水一带对峙很久。曹操由于长时间屯兵,已经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此时,恰逢厨子端来一碗鸡汤,曹操见碗中有根鸡肋,感慨万千。

刚好夏侯惇在这时进入帐内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夏侯惇便把这两个字当作口令传了出去。

行军主簿杨修听了这事,便叫随行的部众收拾行装,准备归程。

夏侯惇见了惊恐万分,立即把杨修叫到帐内询问详情。

杨修解释道:“鸡肋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今进不能胜,退恐遭人笑,在此有何益处?来日魏王必班师矣。”

夏侯惇对杨修的这一番解释非常佩服,于是,下令营中将士打点行装,好鸣金收兵,准备撤退。

曹操得知这种情况,一口咬定杨修造谣惑众,在他身上安了一个扰乱军心罪,毫不留情地把他杀了。

杨修颇有些聪明,最后却聪明反被聪明误。他恃才傲物,只想一味夸耀自己的机智,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好恶,即使面对的是顶头上司,也要处处露一手,终惨遭灭顶的命运。

一个真正懂得说话的人,不见得字字珠玑、句句含光,但是,他总是能说出对方想听到的话。

说话要懂得变通

原则,是一条待人接物的轨道;但是墨守原则,这条轨道便会成为碍手碍脚的束缚,不但窄化了你的视野,并且局限了你的人生。做人的最高原则,应该是“可以随时改变你的原则”。

从前有个读书人,自认学富五车,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喜欢引经据典、咬文嚼字一番。根据他的说法,是为了“不违古训”,展现读书人的“满腹经纶”。

一天,读书人的家里突然发生火灾,救火不及的大嫂气喘吁吁地对他说:“快点叫你哥哥回来救火,他在隔壁王大爷家下棋。”

读书人出了大门,他心想:“嫂子叫我快一点,这有违古训,圣贤书上不是都说‘欲速则不达’吗?我怎么能匆匆忙忙的呢?”

因此,他慢吞吞地走到王大爷家,看见哥哥和王大爷正兴高采烈地弈棋,读书人走上前去,默默地站在哥哥身旁观棋。好不容易,这精彩的棋局总算下完了,读书人这才说道:“哥哥,家里失火,嫂子叫你快点回去救火!”

哥哥一听,简直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浑身直抖,过了好一会儿,才咬牙切齿地骂道:“这么严重的事,你为什么不早点说?”

读书人一脸理所当然的样子,指着棋盘上的字说:“难道你没看见这棋盘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观棋不语真君子’吗?”

到了这种地步,还耍什么斯文!哥哥听不下去,举起拳头正要打他,但想一想,到了这种地步就算打了也无济于事,于是硬生生地将拳头缩了回来。

读书人见哥哥缩回拳头,反而把脸凑了过去,说道:“哥哥,你打吧!棋盘上写着‘举手无回大丈夫’,你怎么可以把手缩回去呢?”

《诗经》说:“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当人们穿着衣服过河时,若是水浅,可以把衣服拉高了涉水过去,但是万一水太深了,怎么样都无法避免弄湿,又何必多此一举地把衣服拉高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则,都有自己的习惯,但是当情况改变了,你若不能跟着改变,你就会被淘汰。

固守原则,未必是件坏事,但是不知变通,你的路便会越走越窄,只有综观全局的人,才能进退得宜,海阔天空。

说话就是要“有话好说”

狄摩西尼曾说:“一条船可以由它发出的声音知道它是否破裂,一个人也可以由他的言论知道他是聪明还是愚昧。”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往往用内心的思想来评断自己,但是,别人却会用从你口里说出来的话来评断你这个人。

纪晓岚是众所皆知的机智才子,此外,他还是个绝佳的沟通高手。纪晓岚在小的时候就非常有大将之风了。有一次,他和几个孩子在路边玩球,一不小心,把球丢进了一个轿子里。

大家匆匆忙忙地跑过去一看,这可不得了!轿子里坐的竟然是县太爷,不仅如此,那颗皮球还不偏不倚地击中了他的乌纱帽!

“是谁家的孩子胆敢在这里撒野?”乌纱帽被天外飞来的一球打歪的县太爷怒斥道。孩子们一哄而散,唯独纪晓岚挺着胸膛,走上前去想讨回皮球。

纪晓岚恭敬地对县太爷说:“大人政绩卓越,百姓生活安乐,所以小辈们才能在这里玩球。”

县太爷一听,气马上消了一半,他笑着说:“真是个小鬼灵精!这样吧,我出个上联给你对,要是你对得上,我就把球还给你。”

县太爷环顾四周,出了道题目:“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纪晓岚眼睛一转,说出了下联:“太爷二千石,独公……”

“独公什么?赶快说啊!”

“大人,如果把我的球还给我就是‘独公廉’,要不然就是‘独公……’”纪晓岚故意支支吾吾地不说下去。

县太爷看到这种情形,不由得哈哈大笑,他一边把球还给纪晓岚一边笑骂道:“好小子,真有你的!我才不要中了你的圈套,成了‘独公贪’咧!”

一个人的谈吐有可能改变他的一生。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一位民权运动者,在街头巷尾宣传“种族平权运动”。他声音冷静,但用字遣词充满张力,一波接着一波的言语像一首交响乐,以一种锐利的形式层层迭上、深入人心。

当他终于以最深沉的嗓音嘶吼出“我有一个梦!我有一个梦”时,台下的群众全被震慑住了,他们疯狂地响应着:“阿门!阿门!”

这个名叫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者,便以这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的演讲席卷全国,改写了美国的历史。

征服一个人,以至于征服一群人,有很多时候往往用的不是刀剑,而是舌剑。

我们也许没有纪晓岚的机灵,没有马丁·路德·金的魅力,但是“有话好说”,乃是我们必须用一生来学习的艺术。

说话之前要听懂别人的话

口才不是天生的,都是后天训练得来的。但是,在学会说话的艺术之前,请先学会如何听话。

何老太太经过菜市场时看到有人在卖龙虾,15两重的一只仅要200元,但是八只绑成一串,一次至少得买一串。因此,何老太太站在摊位前举棋不定。

这时,有位年轻的妇人挤了过来,对何老太太说:“老太太,是不是也想买龙虾?可是八只太多了,我们俩合着买好不好?”何老太太想了想,开心地答应了,两人各出800元,一起买了八只大龙虾。

年轻的妇人把龙虾分成两袋,一袋五只,另一袋三只,然后说:“老太太,我家只有两个人,所以我拿三只就好了,你比我多拿两只,再付给我400元好吗?”老太太心想,今儿个晚上儿子全家都会回来,大伙儿打打牙祭也好,于是就答应多拿两只,另外又多付了400元给那位年轻的妇人。

回到家里,何老太太连忙把她的战利品展示给老公看,并且把经过向何老先生叙述了一番。

老先生听了,大声喊道:“老婆,被人骗啦!”

她是什么时候被骗的呢?

原来,何老太太只买了五只龙虾,却总共付了1200元,因为那位妇人告诉她说“你比我多拿两只”。事实上,妇人只是将自己的其中一只给了老太太,老太太多了一只,妇人少了一只,这么一加一减,不就差了两只吗?

不懂得拐弯抹角说话,你便会伤了别人的心;不懂得拐弯抹角听话,你便会上了人家的当而不自知。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听不懂别人的话,你便会被人卖了还替人数钞票,从今天开始,嚼点口舌来训练自己能听能说吧!

说话之前先了解状况

富兰克林曾经提醒我们:“当发怒和鲁莽开步前进的时候,悔恨也正踩着两者的足迹接踵而来。”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勃然大怒,只不过是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而已,绝不会帮助自己解决问题,或是走出困境。

某企业的一个市场调查科长,因为提供了错误的市场信息而造成企业的重大损失。犯了这样严重的错误,毫无疑问,企业总经理可以不问理由地对他进行斥责,甚至撤职。

但是,这位怒上心头的总经理还是忍了忍,他想,还是得先了解一下:到底是这位科长本身不称职听信了错误信息呢,还是由于不可预料的原因导致的?

于是,这位经理压下了心中的怒火,只是心平气和地把科长叫来,让他把判断失误的原因写一个报告交上来。

事情就这样拖了一段时间。几个月之后,这家公司因为这位市场调查科长提供的信息极为准确而饱赚了一笔。

于是,总经理又叫人把那个科长请来,说:“你上次的报告我看了,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太细致,有一定责任,但主要是不可预测的意外原因造成的,因此公司决定免除对你的处罚,你也就不要把它再放在心上,只要以后吸取教训就行了。这一次,你做得不错,为公司提供了重要信息,我们仍然一样地表扬你。”

说完之后,总经理随即从办公桌里拿出一个红包递给他,这个科长接过来时,不禁眼眶泛红。

俄国文豪屠格涅夫曾经说道:“开口之前,应该先把舌头在嘴里转十个圈。”

因此,千万要切记,在开口批评人之前,一定要了解事实,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我不会搞错吗?”

否则,乱指责人,不仅落了个乱骂人的坏名声,事后还得向下属赔礼道歉。

然而,就算是你能放下架子,坦率地向下属说:“对不起,是我弄错了。”下属所受的伤害和内心对你的憎恶,却很难一下子就冰释。

如果你了解到这个错误确实是下属犯的,也还要进一步调查和思考:这个下属该承担多大的责任?错误的原因是不可避免的,一时的疏忽,还是责任心不强,甚至是明知故犯?

因此,你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口,要牢记一句话:“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见到问题时,先别忙着发怒和批评人,而是去了解情况。

这样一来,主动权就操纵在你的手里,你想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方式对他进行批评,完全由你决定。

说话别去触碰别人的痛处

英国作家托马斯·富勒曾经写道:“失足引起的伤痛很快就可以恢复,然而,失言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却可能使你终身遗憾。”

一个人若想和上司、同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要记住:保持适当距离,做事公私分明,尤其要注意,言谈之间不要说到别人的痛处。

被击中痛处,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件不愉快的事。

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去碰触别人的痛处,不但是待人处事应有的礼仪,更是在都市丛林中左右逢源的关键。

有修养的人即使在盛怒之下,也不会扩散愤怒的波纹;但是涵养不够的人,被激怒了,往往就会面露凶貌,口出恶言,甚至随手拿起手边的东西往地上摔。

某些人暴跳如雷的时候,还会口不择言,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别人最敏感的隐私,这是相当不明智的行为。

一旦你攻击他人的痛处,修养好的人虽不至于当场发作,与你破口对骂,但心中的疙瘩和怨恨往往难以抹平,如果不幸他是你的上司或客户的话,你就会变成被“封杀”的对象。

在公司里,“封杀”意味着调职、雪藏、开除。

如果你是公司负责人,“封杀”就代表对方拒绝继续与你往来,或是“冻结彼此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的说法,强调即使面对温驯的蛟龙,也不可掉以轻心。

传说中,龙的咽喉下方约一尺的部位,长着几片“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是逆向生长的,万一不小心触摸到这些逆鳞,必定会被暴怒的龙吞噬。

至于其他部位,不论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几片逆鳞,无论如何也触摸不得,即使轻轻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其实,每个人身上也都有几片“逆鳞”存在,即使是人格高尚伟大的人也不例外。唯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说话要善于“反败为胜”

美国在费城举行宪法会议的时候,会议中分为赞成派和反对派,讨论相当白热化。出席者的言论都非常尖锐,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

由于出席者有着人种、宗教方面的差异,利害关系相同的人自然结合在一起,会议充满了火药味和互不信任的气氛。

眼看会议即将决裂,持赞成意见的富兰克林适时地出面收拾了紊乱的场面,终于促使宪法成立。

面对反对派猛烈的攻击,富兰克林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老实说,对这个宪法我也并非完全赞成。”

这句话一出,会议纷乱的情形霎时停止了,反对派人士不禁感到怀疑:富兰克林既然是赞成派,为什么不完全赞成自己所提的宪法呢?

富兰克林顿了一会儿,才继续说:“我对于自己赞成的这个宪法并没有信心,出席本会议的各位,也许对于细则还有些异议,但不瞒各位,我此时也和你们一样,对这个宪法是否正确抱有怀疑态度,我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来签署宪法的。”

富兰克林的这番话,使得反对派激动和不信任的态度终于平静下来,美国的宪法得以顺利通过。

一般人要化解对方的不信任感,往往会以强硬的口气说“请你相信我的话”,或者说“根本没有那回事”,结果反而使对方的不信任感更加强烈。

因为这样说,就像是要将对方的不信任全面否定,只保留自己单方面的主张,实际是一种正面的攻击,这样做是不会产生任何好效果的。

对于一件事情,如果光是强调好的一面,那么对方对于你所说的话,就会存有不信任的潜在心理。

如果为了让对方相信自己,消除他的不信任感,而一再强调自己的优点,这样反而缺乏说服力。还不如利用人类潜在心理的“别扭心态”,来取得对方的信任。

例如,你可以先给对方一些不利于自己的消息,使对方觉得你“还蛮老实的”,这样一来,他就会产生想听你继续说话的意愿,你便可以附带地为自己说些好话,在不知不觉中,对方就会顺利地接受你的诱导。

富兰克林就是利用了这个技巧,先说一些对自己不利的话,使对方反而产生了信任感。

说话绝对不能含糊不清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米开朗基罗,在为教皇朱理二世绘制宫廷的天顶画时,朱理二世曾要求他必须将圣徒和先知们身上的衣服画得高贵华丽一些。

米开朗基罗对这项要求十分不以为然,但是又不便当面得罪教皇,于是,半开玩笑地说:“您知道的,他们原本就是穷人嘛,何必硬要他们装阔?”

后来,当他开始制作壁画时,教皇又派人传话,要他修改壁画上的人物。

米开朗基罗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以平静的语气对传话的人说:“你回去转告教皇,修改壁画是一件小事,用不着他那么操心,还是请他老人家把心思用在如何把这个世界修改得好一点吧!”

米开朗基罗说话的功夫堪称一流,犀利的讽刺话语使得教皇朱理二世领教后,从此再也不啰唆。

如果你自认没有米开朗基罗的犀利口才,那么,与人交谈时应该注意,答话时千万别含糊不清,否则很容易产生误会,万一你无法自圆其说,必定陷入窘境,任何说话技巧都无济于事。

所以,说话要把握主旨和逻辑,要说得恰到好处,以免言谈有所闪失,授人把柄,甚至作茧自缚。

这是避免错误,摆脱窘境的根本方法。

假如朋友或同事在公开场合责备你,而情况与事实又有出入,这肯定使你难堪。这时,你该怎么办呢?你应该心平气和地直言:“我们是否私下谈谈?我想请你调查清楚了再说话。不然,我以后很难和你相处。”

倘若亲友无缘无故责备你,你也应该明确地跟他说:“你让我十分难堪,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我哪里得罪你了?”

说话要注意场合

人们常说:“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是人们在长期交际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场合就是谈话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具体场景,具体场景又涉及谈话的时间、空间。它们虽然无言,却在言语交际中起到不可低估的参与和影响作用。谈话双方对于话题的选择与理解、某个观念的形成与改变、谈话的心理反应以及交谈结果,无不与场合有直接联系。这就要求谈话者必须估计场合影响,并有意识地巧妙利用场合效应。

有一年轻人眉清目秀,长相不俗,就是不会说话。岳父去世,家人大恸,他以酒相慰,对内弟说:“好事成双,再饮一杯。”朋友结婚,他前去祝贺,喜宴上他慷慨陈词:“凭咱哥们交情下次你再结婚我还来喝酒。”满座人面面相觑,朋友哭笑不得,他却山吃海喝,浑然不觉。因为他说话不合时宜,所以谁家有个婚丧嫁娶的事情都不欢迎他。有好心人背后开导他说话要注意场合,多说主人爱听的吉利话,别说人家忌讳的话,他才幡然省悟,牢记在心。

说话要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谈效果。

说话的语言不要太专业化

专业术语一般不宜多用,偶尔让对方迷糊一下也很有趣。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偶尔在公车上或水果店中,无意间听到别人谈话时,如果其中有专业术语或外国语,你就会特别注意说话的人。这种情形在心理学上叫“凝离效果”。比如,在一大串的数字中有一个图形标志,那么这个标志就会很自然地变得特别明显。换句话说,在一大堆同样的东西中,只要有少数不同的东西存在,那么这些少数的东西就会成为大家注目的对象。

因此,与人交谈时,加一点平常不用的专业术语或外国语,就会使人注意到这句话,进而注意到说这句话的人。 另外一种例子就是当男性想追求女性时,会引用一些莎士比亚等大诗人的精彩语言,让别人感到他很有教养而乐于与他交往。把令人感觉到文化气息的话,自然而然地加在谈话之中,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形象。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使用得太频繁,就会使“凝离效果”减弱,而给人一种故意卖弄的不良印象。

因此,专业术语应视对象使用,否则会让对方有被捉弄的感觉,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意思充分表达出来,让对方了解。沟通是要更清楚地让对方了解你的意见,虽然专业术语能正确地表达一个完整的含意,但前提是你沟通的对象也能明确地知道专业术语的含意,否则你传达给对方的就是不完整、无法让人充分了解的信息。除了沟通效果大打折扣外,别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无法与你沟通,因为你是活在特殊专业领域的人。

说话时要放松自己的情绪

各位也许在电影里或日常生活中看过男女双方第一次见面时手足无措的场面。男女相亲,双方默默无语,好不容易一方正要开口说话时,另一方也正好想说些什么,于是两人同时张开嘴巴,又尴尬地同时闭了口。过了一会儿,同样的事情又重演了。这都是出在别人身上,如果真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慌张失措的窘态是可想而知的。

有这样一个相亲故事,富有幽默感的男方为了解除两人同时开口的尴尬,对女方说:“我们真是默契啊!”一语逗笑了女方,就连女方家长也忍俊不禁,气氛随即轻松融洽起来。 第一次与人接触时,怯场是不可避免的。若是对自己的失态耿耿于怀,那只能增加自己的紧张情绪。为了不使自己陷于失态之中,你应该超然一些,以客观的态度自嘲娱人。可以对别人自我解嘲地说:“我这个人一怯场啊,手就像酒精中毒一样抖个不停。”你说完后,手可能就不再颤抖了。因为,紧张已经随你的自嘲解除了。

在社交中,当你陷入尴尬的境地时,往往能借助自嘲从中体面地脱身。在某俱乐部举行的一次招待会上,服务员倒酒时,不慎将啤酒洒到一位宾客光亮的秃头上。服务员吓得手足无措,全场人目瞪口呆。这位宾客却微笑地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治疗方法会有效吗?”在场的人闻声大笑,尴尬局面即刻被打破了。这位宾客借助自嘲,既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又维护了自我尊严,消除了耻辱感。

由此可见,适时适度地自嘲,不失为一种良好修养,一种充满活力的交际技巧。自嘲,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有时还能更有效地维护面子,建立起新的心理平衡。

说话时要会换位思考

说任何话之前,我们都要在脑海中替别人想一想。这样说出的话才不会引起矛盾和误会,也大体上不会犯错误了。

其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犯的错误往往因为只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为了避免这样的错误,就得学会换位思考,并在此基础上调整行为的方式。换位思考就是完全转换到对方的角度思考,从而更理解人、宽容人,就是要求在观察处理问题,做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把自己摆放在对方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再认识、再把握,以便得到更准确的判断,从而说话时也才能真正说到别人的心窝里。

《圣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大家要砸死一个妓女。耶稣说:“可以,可是你们每个人都要扪心自问,谁没有犯过错误呢?没有的人就可以动手。”在场的每个人都自觉问心有愧,最后谁也没有砸她。为何所有人在耶稣的这个问题前变得不敢动手了呢?因为没有一个人有动手的资格——只要想到自己也有可能犯错,就能同情这位妓女了。

即使是最没本事的人,在责备别人时往往也能够大发议论;即使是最聪明的人,在对待自己缺陷时也往往糊涂。我们只要经常用指责别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用宽恕自己的心思去对待别人,怎么可能不大有进步呢?

儿时常做一种游戏:两腿叉开,头向下从**往后看过去。本来习以为常的乡间景色便有了新意,让人百玩不厌,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会生活经验,又读了些书,知道那种看似简单的游戏实际上蕴藏着并不简单的道理:换位思考。

仔细想来,生活中诸多不快、诸多矛盾的引发,未必都有多么复杂、多么严重的理由,如果能够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或许就根本不会发生。而换位思考就是达到互相理解的一种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