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愚法是一种善意的攻击,这种攻击由于富有人情味,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同情,所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大智若愚是以愚的形式来表达智的内容,属于先抑后扬。先抑,可以使人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即产生一种“你不行”的错觉;后扬,则迅速打破了这种思维定势,出人意外,令人惊奇。前后对比强烈,效果迥异,从而产生幽默的情趣。
精明人家不可把自己的智慧放在脸上,而应当把智慧藏起来,因为理智与情趣是互相矛盾的,智慧愈是直接表述出来,愈是缺少精明之感。因此,为了取得精明的效果,往往需要假作痴呆,故作蠢言,这就是大智若愚的精明法门。
约翰是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不算很好,但教师认为他处理问题有独到之处。一次,教师约了一位心理学家来考问他。
心理学家开门见山就问:“《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谁的作品?”
约翰懒洋洋地说:“我怎么会知道,像我这样年纪的孩子是不会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的!”
约翰的回答,就是大智若愚法。表面上看来,他好像没有回答心理学家的问题,可是实际上他已经准确地回答了问题。这种方式在于巧妙地运用了逻辑矛盾来表现他的聪明。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他是个很穷困、但很精明的孩子。镇上的人常常喜欢捉弄他,经常把一枚五分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威廉总是捡那枚五分的。
有一天,一个妇女问他:“为什么你不捡一角的?难道你不知道哪个更值钱一些吗?”
“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了那枚一角的,恐怕他们就再没兴趣扔钱给我了。”
威廉捡钱用的也是大智若愚法。他只捡五分的硬币似乎表现了他的“愚”,但他为了让镇上人有兴趣扔钱给他,却显示了他的“智”。而这种“智”却深藏在“愚”的表现形式中,看起来也就大智若愚了。正因如此,人们又禁不住要钦佩小威廉的机智和聪明了。
在现实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大智若愚”的技巧,能增添谈话的趣味,活跃谈话的气氛,并能充分表现他的才智和精明,使人对你产生好感,从而使你的人际易于成功。但是注意的是,运用这一技巧时,必须适可而止,水到渠成,切忌矫揉造作,否则,就会给人一种自作聪明,哗众取宠的卖弄之感,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弄巧成拙,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