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场上无父子,何况熟人。如果不想得烂账,就慎重考虑与熟人做生意。
这里说跟熟人绝对不做生意,可能有人会纳闷:都说“熟人多了好办事”,你怎么会害怕熟人呢?
俗话说,生意场上无父子。但现实中人们很难做到这点。毕竟,中国人的血管里流淌着东方人的亲情之血,在“义”与“利”的冲突中,往往是理智的“利”让位给感情的“义”。但在实际的商战中,以“义”代“利”不仅违背追求最大利润这一商界最高原则,也常常带来事与愿违的隐患。
一次,C的一个熟人跑来订一批办公用品。声言他的公司刚成立,贷款没下来,但新开张时费用超支,故先把货拉走,等开张后立即把货款送来。完了,还补上一句:“信不信得过这我朋友?”话到这份上,C若不答应显然不合适了。但还是让他打了欠条,写明还款日期。
后来,他的公司早开张了,自行车变成了摩托车又变成了长安面包车。他也没有上门,更别说还款之事了。其间C也打电话或直接上门找过他。一提欠款,他不是推说贷款没下来,就是大诉苦经。煞有介事的悲痛状,仿佛他刚从旧社会过来,你不拍屁股走人,再说下去,他就难免追到你家讨口饭吃似的。尽管有充分的理由,C还不想拉他去对薄公堂。因为是“朋友”,不管你在法律上是否取胜,都会让人觉得你“有些不近情理”。
再说一件可笑又可气的事。一个熟人带了他的一个熟人来买一台保险柜,因为同介绍人关系挺好,C亲自选了一台并让出纳按批发价给开了发票。那“二道熟人”当时也没说什么,只说第二天把支票送来。当时天近黄昏,C便邀请两位到附近的饭店吃了晚饭。其实那顿饭已经超出卖柜子的利润。事过一星期,对方没把支票交来。出纳员便按名片地址找去。结果回来摊着双手说,见到了那位保安器材部的老板,他倒没说什么,只是他手底下的伙计抱怨买贵了。C担心引起误会,当即赶了去,对那位仁兄坦诚相告:“我不可能靠这笔业务发财,也就没有必要把给你的价高出别的顾客,从而使自己堵上两扇门(还有一位介绍人)”。对方笑笑,竟提出一个大出C意料的建议:“你干脆在我这里也买点东西吧!”顺着他的视线,我看见他店里尽是警棍、手铐、警服、警帽,便遗憾地的拒绝了。他有些失望,随即说:“这样吧,等两天手头松点就给你送去,就两天,行不行?”——后来这笔货款便又成了一笔“烂帐”。
当然,不要同熟人做生意,并非一成不变。但初涉商海便抱着靠自己的胆子、朋友的路子,一不小心就发了大财的想法却是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