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那些被压抑的东西,真的会离我们而去吗?——被压抑的痛苦会在潜意识层操控我们(1 / 1)

明明意识到了某些东西,却不愿意承认它的发生,并极力掩饰和否认自己真实的感受,逼迫它们不得不进入潜意识,这是典型的逃避和压抑。弗洛伊德认为,压抑的本质就是在意识中避开某种东西,它可能是某种接受不了的情绪或强烈需求,也可能是现实中我们不愿承认的看法。然而,那些被压抑的东西,真的会离我们而去吗?

第一次见到来访者L时我有些惊讶——她衣装得体,礼貌有加,给人一种很有素养的感觉,完全不像有任何心理疾病的样子。随着接触的深入,我逐渐了解到,她是个心思缜密、考虑周全的人。然而,任何特质过了头,都可能会引发负面的效应,L来寻求帮助的原因正是她过于细腻,对什么事都感到焦虑。

最初谈及婚姻时,L声称自己和丈夫的关系很好。但随着沟通的深入,她和丈夫的情感问题便浮现出来,她说丈夫经常频繁地提到一点,说她笨手笨脚,总把事情搞砸。作为咨询师,在跟L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L处于无意识的愤怒状态,这种愤怒并不是婚后才有,而是在她早年的成长经历中积累而来的。

L的母亲是一位中学物理教师,且是家庭的权力掌控者,不允许家人对她的决定有异议,或是表达愤怒。她的父亲性格懦弱,对母亲言听计从,压根没有给她提供过情感庇护。在自己的亲密关系中,L无意识地对丈夫积压了很多愤怒,可是原生家庭从来没有教过她如何化解这些感受,她也就压抑着对愤怒的感知。

通过十几次的咨询工作,L慢慢意识到,原来丈夫说的“笨手笨脚、把事情搞砸”,让她重复体验了与早年相似的情绪感受。她的内心积压着无法承受和表达的愤怒,而这正是她要慢慢学习如何与之共处的课题。

我们为什么会压抑自己原本可以意识到的东西,并逼迫它们不得不进入潜意识呢?

第一,回避早年给自己带来过伤害的记忆,不去想那些让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竭力不让它们浮到意识层面。L女士的情况就属于这一种,她早年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痛苦太强烈,被她强行压抑不去触动,但潜意识里始终没有忘记。

第二,与过去形成的道德观念相冲突,认为一些想法和情绪是可耻的、罪恶的,不敢流露自己的潜在愿望。有个男生在青春期时性冲动比较强烈,但从小的家庭教育告诉他,性是一件卑鄙下流的事,所以这个男生就把有关性的想法和欲望都压抑了。尽管意识层面在克制,但他见到女生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往性的方面想,同时又担心别人发现自己的异常,继而产生了严重的自责、自惭心理,致使不敢和女生正常沟通交往。这种由于认知偏差导致的非理性的压抑,对这个男生造成了极大的情绪消耗。

第三,为了赢得他人的认可与赞赏,试图抑制某些自然生发出来的想法与情绪,不愿承认自我真实的一面。我曾经深受“鸡汤”的毒害,力求自己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成为一个性情美好、情绪稳定的人,似乎只有这样才是美好的。一旦我愤怒了、发脾气了、怼别人了,就会萌生负罪感,并为此心神不宁,怕自己不被喜欢,被人品头论足。为了减少这样的情形发生,哪怕我不开心,也会默不作声,并劝慰自己“想开点儿”。结果,情况非但没有变得更好,反而让自己更难受……经过几年的自我成长,我已经不再为之纠结了,真实的感受是需要释放的,性情美好的我与表达生气不满的我,只是不同情境之下的我,仅此而已。

压抑对人体的伤害是巨大的,因为它不只出现一次,而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消耗精神能量,以保证被压抑的东西不再回到意识中去。然而,所有被压抑的痛苦经验或冲突,并不会真正消失,也不会真的离我们而去,而是从意识领域转入到潜意识领域,还经常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夜晚的梦魇、酒后的真言、拖拉推诿,都是那些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想法或欲望,趁着意识的控制能力较弱时冒出来的现象。

当意识与潜意识长期处于割裂与冲突状态,内在的需要始终未被满足,精神压力得不到有效的释放,就会让我们陷入负面情绪的旋涡,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心身疾病。荣格曾说:“潜意识正在操控着你的人生,而你却误以为那是命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人生是被潜意识所决定的,庆幸的是荣格也给了我们解锁的答案:“当潜意识被呈现,命运就改写了。”

那么,如何让那些被压抑到潜意识里的东西,浮到意识层面呢?

●Step1:觉察每一次给自己造成熟悉的“挫败感”的来源

当对方没有及时回复消息时,我们感到很愤怒,那我们要去对这个愤怒情绪进行追根溯源,深刻地认识到它是怎么来的?背后隐藏着我们怎样的需求和感受?

●Step2: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和需要

就上述问题而言,可以这样表达:你没有及时回我消息,让我想到了小时候父亲不告而别的情景,我很害怕再次被抛弃。这是我自己的人生功课,需要时间慢慢学习,但也希望下一次你有事时,可以简单告知一下,这样会让我感到安心,能够专心、踏实地去做自己的事。

刚开始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很不适应,毕竟要克服屈辱感不是一件容易之事。但我们要尝试改变认知,这不是在向对方讨要什么,而是一个成年人在用成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仅此而已。

●Step3:认清事实与观点

哲学家罗素说过:“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就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在提醒我们,要看清楚哪些负面情绪是发生在当下的事情导致的,哪些是过去的创伤导致的,只有区分清楚,才能真正地活在此时此刻,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起责任。

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说:“对一个人最好的治疗,就是拉近他与真实的距离。”自我成长是一个终身课题,成长不是为了让别人舒服,而是为了让自己活得不那么痛苦和拧巴,把精力投入在真实、美好的事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