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6:生命中的遗憾,时间真能替我们解决吗?——正视未完成事件,减少精力耗损(1 / 1)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到头来就是不断放下,遗憾的是,我们来不及好好道别。”我相信,对生活有一定阅历的人,在看到这句话时,一定是深有感触的。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后,我也数次跟来访者探讨过这一话题,并强烈地感受到,“未完成事件”的遗憾给人带来的创伤与痛苦。

未完成事件,是完形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不仅仅指那些没有完成的事,还包括个体情感需求被压抑时一种持续的、不被认同的状态。就心理咨询工作而言,处理最多的往往是后者,比如一段关系的结束、一个不告而别的人,总是令人难以接受。这种缺憾是持续的,因为我们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发生,会感到猝不及防,很难在短期内接受,继而引发焦虑和痛苦。

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考夫卡,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同时完成一道有难度的数学题,一组给予40分钟的解题时间,另一组只给20分钟的解题时间。结果发现,那些已经完成题目的人,在第二天的回访中很快就忘记了题目的内容,而那些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完成测试题的受试者,依然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题目的细节。因为在他们心中,那道没有做完的题,成了未完成事件,占据了他们的心理空间,消耗着他们潜在的心理资源,有些人甚至在吃饭的时候,依然在回想并思考这道题。

在生命的历程中,我们的许多需求会因为各种原因未被满足,比如:小时候受到排挤而没有表达,被他人责备的恐惧没有被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没有被满足,相恋很久的人最终离自己而去……为了缓解痛苦,我们通常会通过压抑、搁置、忽视等方式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但在此过程中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我们积累的未完成事件越多,消耗的能量就越大,也就越无法聚焦于当下,全情投入到该做的事情中,继而造成全新的未完成事件。

K女士昨晚和先生吵架,两人闹起了冷战,各睡一间卧室,早起又都各自忙着上班,谁也没有说话。其实,K女士已经意识到,昨天是因为她说了很多刺耳的话,才彻底惹怒了先生。她想了一晚上,颇为自责。K女士很想跟先生道歉,可早上起来看到先生一脸阴沉,也就没有开口说什么。

上班的路上,K女士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件事,反复思索那些想说而未说的话,以至于差点儿坐过了站。到了公司,同事跟她打招呼,谈及工作上的一些安排,她虽点头示意,实际上心神恍惚,根本没有记在心上。因为,她满心满脑想的还是昨天和先生吵架的问题。这个未解决的问题,几乎占据了她全部的心思。

很多人都喜欢说:“时间是最好的良药。”事实上,那些未能完成的、令人遗憾的、无法释怀的东西,时间无法替我们解决。多数人选择用这样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去逃避心中的遗憾,最终的结果却被“未完成事件”所控制。没有人能真正逃开它们,只有真正接受心灵深处的那些“未完成事件”,鼓起勇气重新经历它们,为每一个结果负责,才可能获得心灵上的自由。正所谓:只有到达才能离开,只有满足才能消退,只有完成才能圆满。

有人曾在白纸上画一段圆弧,结果发现,经过白纸的孩子多半都会很自然地拿起笔补上线段,让圆弧变成一个完整的圆。更令人惊奇的是,不只是小孩子,就连大猩猩也有这样的癖好。这些心理学实验都向我们阐述了一点:人类天生就有把事情做完、让需求得到完全满足的倾向。无法满足的需求,会一直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注意。

在心理咨询中,未完成的情结一旦形成,通常要借助宣泄与补偿的方式来进行纠正。当事人要增加对此时此刻的觉知,认识并清理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和需求,继而获得人格上的完整。如果我们在生活、工作和情感中发现了“未完成事件”,可以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使潜意识意识化,重建对一些重大问题的认知,从而找到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如写一封私密的信、角色扮演、心理剧等,面对并接纳自己的过去,走出“未完成事件”。

同时,我们也要避免在当下的生活中继续制造“未完成事件”。在情感上的问题上,我们要及时与对方沟通解决,让压抑的情绪得到舒缓;在工作和学习的问题上,我们要杜绝拖延,任何时候都不要抱有“再等一会儿”“有空再说、明天再做”的想法,该解决的问题、该完成的任务,立刻就去做,1秒也不要推迟。选择执行后,我们也要一气呵成,不要中途磨磨蹭蹭、拖拖拉拉,避免因松懈和懒散把既定的任务变成“未完成事件”,为之消耗宝贵的思想精力与心理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