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面对人生的蜕变(1 / 1)

放眼人生,我们的生命中总会碰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幸和挫折。例如,面对癌症,是草草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免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还是积极地治疗,创造生命的奇迹?陷入困境,是听天由命,等待命运的宣判,还是放手一搏,冒险寻求可能的转机?工作平淡无奇,碌碌无为,是安于现状,享受现有的安逸,还是勇于改变,寻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4年2月28日,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里,举行了一个规模不大但非常特别的英文新书《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首发仪式。这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英文专著的作者,就是我们过去熟悉的“乒坛皇后”邓亚萍。曾经18次夺得过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冠军的世界女子乒坛顶尖选手邓亚萍,在夺得1997年英国曼彻斯特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女子团体、单打和双打三块金牌后,选择了退役。这一年,她迈入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始了全新的生活。从清华大学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到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又被英国剑桥大学录取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退役之时,凭借她在乒坛的辉煌成就,她可以轻松地获得一个管理职务或是教练的席位,但她放弃了这种生活,而是向一个全新的领域发起了挑战。邓亚萍说:“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

短短的七年多时间,这位曾经在乒坛充满霸气的女中英杰,在她的转型期,用当年夺取世界冠军的毅力和决心,在另一个领域开拓了被专家们称为“第二个奇迹”的全新局面。从运动员到清华学子,再到剑桥博士的成功转型,她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时,她还只能试试。因为她从5岁开始进行乒乓球训练,十多岁入选到国家队,一直到24岁退役,几乎没有什么学习基础。她回忆说:“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正是凭借着这种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她出色地完成了在清华的学业。本科毕业后,邓亚萍将自己5000多字的英文毕业论文送给萨马兰奇。萨马兰奇将这份论文存放到国际奥委会博物馆,他认为这是一个中国运动员成长的最有价值的纪念。

此后,她在国外的求学更为艰苦。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开玩笑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世界冠军。为了完成论文,她每周都要自己开车到不同城市的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5万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但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

现在,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早已攻读完。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晚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在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人生征途中必然要有痛苦的经历,面对痛苦我们要从容,相信艰难过后就是胜利。蜕变,是成长道路上必经的风雨,你要坚信,蜕变过后将是辉煌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