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孩子十分崇拜学者杨绛。高中快毕业的时候,他给杨绛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自己的仰慕之情以及一些人生困惑。
杨绛回信了,男孩子激动地拆开信封,只见淡黄色的竖排红格信纸,用毛笔书写的字。除了寒暄和一些鼓励晚辈的句子外,信里其实只写了一句话,诚恳而不客气: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语惊醒梦中人。这位高中生的迷茫,是所有青年人的迷茫。尤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刚刚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时候,是最困惑最不知何去何从的。几乎所有年轻人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思绪万千,前路茫茫,对这个社会与眼前的现实世界充满了失望。好像努力蹦也只能蹦那么高,何必花费不必要的精力与心思呢?许多年轻人,选择暮气沉沉地过日子,除了应付学习或者上班外,其余时间就邋遢不堪,整天窝在房间里玩游戏睡大觉,在玩游戏和睡大觉之余,偶尔得了点空闲的时间,就开始胡思乱想。想的也不过是哪个女孩漂亮,要是能追到做女朋友就好了,哪一家外卖好吃,下一次还点他们的。要么就想哪个哥们太不够意思了,找了份那么好的工作居然都不请客吃饭!也会想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青春如此短暂,一定要好好努力,在30岁或者40岁之前,达到哪些人生目标……可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就和那位高中生一样,只是想一想,年轻学生想了半天没有看书,上班族想了半天并没有在事业上投注更大的热情与创意。大家得过且过,一起玩游戏,一起吃吃睡睡,一起任房间里乱七八糟,最后就毕业了,一年一年过去了,很快青春不在了。
他们仍然说,想读书,可是哪里有什么时间。想做一件事情,可是哪有什么精力。他们宁愿将时间大把大把地用来思考,越思考越焦虑,越焦虑越不安,越不安越迷茫。最后回到那个高中生的状态上去: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或者也可以说:更多人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行动太少。
何止今天的杨绛先生,早在千年之前,荀子在《劝学》里就提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成现在的白话文,意思就是:“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比原来加大,可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行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善于学习罢了。”
扪心自问,我们很多人,在痛苦的时候,迷茫的时候,都愿意承认:自己最大的问题是想得太多而读书太少,行动太少。那你有没有观察到,如今社会上越是家庭富裕的人家越是重视教育,越是小家小户往往越是觉得读书没什么用。富裕之家最注重后代的教育问题,是因为他们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种力量不一定是直接的金钱财富,但是可以充实人的心灵,丰富人的思维,改变人的气质,精神大富才是一个真正不会贫瘠的人。
为什么年轻人容易迷茫?
因为青春最盛的时候也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一个不读书,又不去做事的人,就会坐在那里没完没了地想,并且他的想不是为接下来的行动有计划有理想地想,而是盲目的思绪飘到哪里算哪里。人类偶尔需要这种盲目的思绪来放空自己的心情与大脑,凡事都有度,持续在那个状态就有问题了。只是想想而已,毫不费力地想想,正好迎合人类懒惰的心理。并不富足的内心,没有多少资源可以供来思考。不是每个人终日在那里想就能成为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更多的人脑袋空空心灵贫瘠,想来想去,都停留在一个小局限的范围,越想越空,越想越烦,越想越焦躁。最后焦躁得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就出现了开篇那一个高中生给杨绛的信里面长篇大论的迷茫了。
杨绛先生真是一针见血啊,让年轻人迷茫的原因往往只有一个:想得太多行动太少。
有则寓言故事也是这样的。国王的宫殿招聘新厨师,有两个人自告奋勇报了名,评审官叫厨师一上来,厨师一上来就在评审官面前说炒菜的几个要点,怎样注意火候,讲了很多关于厨技方面的知识,评审官示意厨师一下去。厨师二一上场就对评审官说:“您给我几十分钟,我将会做一道菜,到时候您检验一下就知道好与坏了。”评审官没有让厨师二做一道菜,而是马上选择了真才实学的他,因为厨师一口头上说得那么好,但是他并没有用行动来证明,所以评审官知道厨师一是到宫殿中骗吃骗喝的小混混。
说得太多或者想得太多,让人成为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便是今天年轻人的通病:想得太多,读书太少行动太少。所以,与其在深夜辗转反侧思考,不如翻身起来工作学习;与其在空虚里越想越垂头丧气,不如**昂扬投入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