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让你先人一步(1 / 1)

居里夫人说:“弱者坐待时机,强者制造时机。”

有一个推销员,刚刚做推销工作不久,发现自己的组织能力极差。他打出了2000多个电话,平均每周40个。记录一多,工作就有点找不着方向了。他非常渴望找到一个使自己工作井然有序的办法,但是一时也不得要领。工作一段时间,他意识到,也许准备计划比投入工作更重要。他把所打的电话记在卡片上,每周有四五十张,然后根据卡片的内容安排下次的工作,再排出日程表,列出周一到周五的工作顺序,包括每天要做的事。

这些工作要花去四五个小时,内容非常琐碎枯燥,往往大半天时间就这样没有了。年轻的推销员本想放弃,但是坚持一段时间后,发现做事十分省劲儿。他不再是急急忙忙到处打电话,而是胸有成竹地去会见客户。因为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周,这一周里都在考虑见了客户应该说一些什么,要准备什么样的建议——因为准备充分,精神饱满,见面格外顺利,推销员自己也越来越自信。他现在把推销工作当作一场战役,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并且他确实在了解对方的准备工作里尝到了甜头……这样过了几年,他在职场越来越顺,并且摸出来了自己的一套策略。将星期六上午改成“自我组织日”,周六下午和周日全休。

他发现好好腾出来思考的那半天,胜过匆匆忙忙瞎忙五天。而善于做准备计划,让他接下来的工作效率高得惊人。

花足够的时间去做计划,能将事情做得更加简单有效,这是所有明智者执行的准则。“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父亲交给两兄弟一人一把生锈的柴刀,看谁砍柴多。一个拿了刀就往山上跑,跑上去就拼命砍,另外一个却先找磨刀石,找到之后花很多时间将刀磨得光光溜溜的才上山。最后,自然是后者砍的柴多。

生活中很多人,将自己弄得像个陀螺,为学习或者工作没完没了地转,卖力不讨好。比如,另一位刚入推销生涯的小伙子抱怨自己忙得连一条领带也买不上,可是工作依然乱如一团麻。他向那一个成功的推销员取经。成功的推销员告诉他:“富兰克林说过,一些人始终生活在古老的年代。因此我把表拨快一个半小时。你可以利用这点时间读读书,想一想当天的工作。当然了,利用那点时间多睡一会儿,也是挺美的。完全看你怎么选择。”小伙子立刻就买了闹钟,并且参照那位成功推销员的办法,将星期六列为“自我组织日”。不出几年,他由一个碌碌无为的普通推销员变成了一家大公司的销售经理。

再举一个实例吧。

芬林斯·杜伦是费城联邦人寿保险公司的领导人,曾经给西部分公司经理打电话说希望下周二能见到他。可是西部分公司经理说他也殷切盼望,但周五才有时间。芬林斯·杜伦只好等,到了周五共进午餐时,他问西部分公司的经理:“你这一周都在公司吗?”他说:“是,我在。”芬林斯·杜伦说:“这么说,你周二也在?”他笑着回答:“是。”芬林斯·杜伦感到非常生气,因为他一周跑了两趟。可是这位经理解释说他必须花好几小时来计划本周工作。按照计划,周二有很多事情,排得满满的。他之所以有现在的工作成就,完全是因为严格遵守计划,他的所有工作都是按照计划,提前准备好才采取行动的,这是他成功的秘诀。

计划,就是为未来做科学合理的准备,但是它以“过去”为依托,也就是用自己以往的经验来为未来的生活出谋划策。一个好的计划必须从现实条件出发,在对当前客观情况的考察中,在对个人主观条件的分析中,不仅提高了自我认识能力,而且对这个世界客观规律的认识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一种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长时间规律性的持续的实践。我们在实际学习工作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冲击你的学习工作计划,也就会产生计划与现实的矛盾冲突,很多人因此就打乱了计划或者放弃了原有计划,导致最终一事无成。其实计划也是根据个人性格来的,在因为个人情绪或者意外事故导致无法坚持原有计划时,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下调整,有一个短暂的缓冲阶段,这样才能有效克服困难,保证计划的实施。

计划,本不过是在梦想实现过程中,需要坚持付出行动的其中一部分。

有准备的人在面临突发状况时往往心里有底,有勇气,有行动力,能使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成绩斐然的人,大多数都是善于坚持,善于做好准备工作的人。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老人们往往在一年开初定好这一年的计划,在一天早晨想好这一天要完成的事情。有计划者在行动上就能达到先人一步的效果。

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调查的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25年的跟踪研究结果显示,他们的状况及分布现象十分有意思。3%有清晰且长期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25年来他们都朝着同一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的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短期目标不断被达成,状态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的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模糊目标者,几乎都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而剩下的27%是那些25年来都没有目标的人群,他们几乎都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都过得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都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世界。

哈佛大学对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收入变化也进行了长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形成文字性计划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83%的人对职业发展没有设定过目标,他们的收入在这里作为参考基数;14%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但没有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工资是前者的3倍;3%的人对职业发展有清晰的目标,并书面记录下来,他们的收入平均是第一类人工资收入的10倍。

造成这种等级区分的,当然有机遇、关系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但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却是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