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不同,命运不同(1 / 1)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两个文人,他们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但由于态度不同,命运却截然相反。

这两个文人,是柳宗元与刘禹锡。

作为唐代著名诗人与散文家,刘禹锡与柳宗元起点一致,同登贞元九年(793)32名进士及第榜。

贞元十八年(802),刘禹锡任京兆府渭南县主簿,柳宗元任京兆府蓝田县尉,同为京兆尹李实的部下,两人步伐再次一致,也同时受到李实的器重。刘禹锡、柳宗元一开始也很尊敬李实。刘禹锡为李实所撰的书、表,至今仍有流传;柳宗元也曾为李实代写文章,一开始他们之间惺惺相惜。然而时日一长,他们发现李实为官不正,常常为了私利激起民愤,压制手段也十分残暴。刘、柳两人看清楚之后,断然与李实划清界限,再不往来。后来李实被贬为通州长史,刘、柳同获朝廷赞扬,他们自己也在这一官场变故里更加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

两个人都满腹文才,政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颇为相似,只因一身正气,在官场时有不顺。在唐顺宗时期,两人大胆揭露顺宗内禅内幕,刘禹锡撰《子刘子自传》一文,暗指当朝皇帝与汉朝桓帝和顺帝一样,是为宦官所拥立的。柳宗元则说:“事既壅隔,狠忤贵近。”指出顺宗内禅,实际是宦官挟持和软禁先帝,使其与外界隔绝,而演变成的一场宫廷政变。

两人言行震惊朝野,当朝权贵勃然大怒,刘禹锡、柳宗元同时被贬。一个贬到湘水之滨,一个流放到永州。都从庙堂之上到了荆楚荒蛮之地,两人又同样面临着郁郁不得志的“逐臣”生活。由于路途遥远,两人难以见面,常常鸿雁传书,交流诗词艺术。柳宗元是当时的著名书法家,在他的影响下,刘禹锡的书法水平长进飞快,两人互相视为患难之交,志同道合,互相鼓励,一时成为文坛佳话。

然而,“逐臣”生活,两个又是怎样面对的呢?被贬官毕竟是仕途中的污点,也算人生中的大不幸。如何面对这不幸,又由被贬谪者自己的心怀与心态决定。心态豁达者或许能从中重见洞天与光明,心态狭隘者也许郁郁寡欢甚至丢掉身家性命。

刘、柳两人在许多方面是那么相似,甚至政治仕途命运都几乎一模一样。同时被贬官,一贬数十年。10年后,两人又同时被召回朝廷,但由于复杂的政治斗争,马上又同时被贬往更远的地方。刘禹锡被贬到连州做刺史,柳宗元被贬到柳州做刺史。柳宗元终日郁郁寡欢,感叹命运不公,过于伤心忧虑,被贬到柳州才4年便在忧心忡忡中撒手人寰,年仅47岁。而同时代的刘禹锡被贬之后,过了4年先后还到夔州(今四川奉节)、和州(今安徽和县)任刺史,直到14年后才被召回京师。大和二年(828)回朝任主客郎中,晚年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71岁卒。

同样的人生起点,同样的人生命运,柳宗元因为过于忧郁而匆忙离世。刘禹锡在艰苦的环境里性情越加豁达,情怀越加开朗,众人都悲叹的秋天,他却写:“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此乐观,才能淡看人世挫折,活到古稀之年。

柳宗元性格过于敏感固执,在外游山玩水,经常写“暂得一笑,已复不乐”“步登最高寺,萧散任疏顽”“赏心难久留,离念来相关”这样的句子。他的文笔之中处处可见孤独颓废感,再美的景致也无法排遣内心的忧郁愤懑之情。他遭受了太多的精神劫难,并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最终英年早逝,为命运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刘禹锡则生性豁达开朗,再艰难的处境,一样豪迈乐观。当他收到柳宗元病故的噩耗时,也曾泣不成声,悲痛至极,一边立即派人前去料理柳宗元的后事,一边含泪给韩愈写信,希望能为好兄弟柳宗元撰写墓志铭。然后,他又花毕生之力,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并筹资刊印,使其得以问世,从而告慰黄泉之下的柳宗元的灵魂。

刘禹锡历经命运挫折,知交离世后,文风反而愈见清奇,面对风景,他写出明丽舒畅之感,灵魂在山水中得到真正的净化与放松。游览大自然时,常常忘记现实中悲惨的命运,从而感到发自内心的快乐。他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也写“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镫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写“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诗文之间,处处可见豪迈。正是这份豪迈豁达,练就了他的旷世情怀,在柳宗元抑郁而终后依然傲立于人世,并为我们留下更精彩的篇章。

柳宗元与刘禹锡的命运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当学习刘禹锡这一份豁达情怀,面临困境的超然态度。同时要反思,柳宗元的命运并非特殊个例,在每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许多起点相似而命运截然不同的人,决定他们人生结局的,是自己的人生态度。

态度决定命运。一个人若是没有驾驭命运的心态,很可能便是命运来驾驭自己。在现实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挫折,没有人永远一帆风顺,失败有时,成功有时,开心有时,失落有时,喜怒哀乐常常有时,如果我们将每一种情感体验都看得太重,并且从中难以自拔,很可能如柳宗元一样,极容易因为外在环境陷入人生的死局,再也难以振作。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平凡人想获得巨大成功,这奋斗过程也许漫长黑暗,然而不管遇到什么,我们都要学会笑看成功与失败。将每一次失败当成成功的经验,在豁达的心里总结体会种种易与不易,收获我们想要的,无愧于心,尽力而为,看淡得失,这就足够了。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这句话最初出自明代洪应明的一副对联,录入于《菜根谭》。洪应明是明朝的大学问家,精通儒、佛、道……也曾热衷功名,苦缠于人世得失之中,直到晚年看尽红尘起伏,才悟出这么一个道理。

这句话的境界很高,常常被很多现代人拿来使用。意思是说,花开花谢,都是平常事情,为人做事能视宠辱如花开花落般平常,才能不惊不惧;视职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变幻,才能不放在心上徒添烦恼。

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矛盾很深,人类为了自身的文明衍变,常常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并在追求的过程中弄得自己心力交瘁,在功名利禄之中无法自拔,从而常常陷入失意的情绪之中。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人得抑郁症的概率越来越高。大部分人都是缘于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太在意成功失败,太看重他人看待自己的目光了。

过于看重荣誉的人,必定同时十分在意挫折。在挫折中情绪难以调衡,渐渐颓废。由此可见,过喜过悲都不宜,《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因为高中而欣喜若狂突然疯死过去。而现实中由于过悲丧失生命的例子亦是层出不穷。

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里面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智慧。这样的人生境界被许多人追崇,总是说来容易做来难。这个活色生香的现实世界,实在有太多令人蠢蠢欲动的**。人心的欲望确实是没有尽头的,在得失面前,平凡之人谁又敢说自己真的一点都不在意呢?这就到了考验人类平凡与非平凡的时候了。

世界著名科学家、聪明绝伦的爱因斯坦先生,小时候曾被人耻笑为“弱智儿”,长大后在报考瑞士联邦工艺学校时,曾因三科不及格而落榜;小泽征尔这位被誉为“东方卡拉扬”的日本著名指挥家,在初出茅庐的一次指挥演出中,曾被中途“轰”下场来,紧接着又被解聘;中国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小学毕业,靠自己的文学成就第一次走上北大讲台时,面对满堂高知学子,憋了一堂课,一句话都讲不出来,末了才说:“对不起,这是我第一次讲课,实在太紧张了。”台下一片哄堂大笑。

厄运只能摧垮态度不坚定者。对于对人生充满乐观的人来说,得失只是人生轨迹里很平常的一条旧痕,不值得在上面留恋、耗费太多没必要的情绪。他们面向未来,坚韧不拔,一路朝着理想奋进,最终取得自己应得的成绩,并成为人们眼里那种“不平凡”的人。

人与人之间并无太大的区别,真正的区别在于面对人生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