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婚姻,就会有人给出“门当户对”的建议。可能在很多现代人看来,这只是一条古训,甚至是一种偏见。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它是有一定道理的。
从整体上看婚姻,资源的最佳配置方式,应当是让社会中的每个适龄男女都能够达到帕累托最优。什么是帕累托最优呢?它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理想状态,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资源,从一种分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变革中,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糟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这就是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不可能再有更多的帕累托改进的余地。
假设A和B是一对恋人,两人正在热恋中,彼此都很满足,达到了帕累托最优的状态。此时,如果有第三者C闯入这段关系,且A觉得和C在一起更满足,那么A就可能向B提出分手。面对分手这件事,B当然是痛苦的。所以,对于热恋中的双方来说,任何一方的突然变故,都可能给另一方带来伤害。由此可以认定,热恋中的双方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如果情况有变,同时出现了C和D, A和C在一起觉得更幸福,B和D在一起也更快乐,那么A和B在分手时就会获得更大的效益,彼此都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这种分手的行为是帕累托改进。
婚姻的情况与之相似,两个人是否决定结婚,也可以用帕累托最优来分析。倘若双方在婚前的收益是X和Y,结婚带来的收益是Z,那么婚后双方的收益就是(X+Y+Z)/2。如果这个数值大于婚前的个人收益,那么两个人就会决定结婚。
如果两人的身份、家庭、地位、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例如X=8,Y=2,那么两个人是否结婚就要看婚后双方的收益大小了。假设Z=6,婚后的收益是8,那么对Y而言结婚是合适的,而X是无所谓的。如果Z<6,那么X多半就会选择不结婚;如果Z>6,双方在婚后都会获益,因而会选择结婚。如果两人各方面的条件相当,那么只要Z>0,婚后的收益都会比婚前的收益大,两个人就会选择结婚。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门当户对的人更容易从婚姻中获得满足。所以,这不是老一辈的陈旧观念,而是有一定的经济学道理的,所以这样的忠告和建议也是符合逻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