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都知道“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韩信原本是项羽的部下,有勇有谋,无奈不得重用。于是,韩信决定投奔刘邦,但一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只是当了一个小军官。
一次偶然的机会,萧何认识了韩信,在接触的过程中发现他有胆有识,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多次向刘邦举荐,可还是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
韩信有点儿气馁了,认为自己不可能受到重用,就连夜离开了汉营。萧何听闻后,心急如焚,来不及禀报刘邦,就跳上战马连夜去追,结果追了两天才把韩信给追回莱。刘邦知道后,非常生气,认为萧何小题大做。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可或缺的大将之才,应当重用。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自此,文依萧何,武靠韩信,夺得了天下。
透过这个典故,我们不难看出,萧何十分清楚人才的重要性,而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得天下,也是因为有了人才的辅助。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人才经济学”的高度。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呢?
简单来说,人才就是指那些德才兼备,有一定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科学技术专长的人。他们是劳动者中的一部分,却又不同于一般劳动者,因为人才具有特殊的和专业的高质量、高素养、高能量,在劳动力的总体中位居较高或最高层次。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人才属于生产要素之一,在市场上具有商品性。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产物,其价值由供求关系决定。但,人才不同于其他要素,其他要素可以通过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实现供求平衡,或是供大于求。人才是先进科技的开发者,永远是供不应求的,也是一种稀缺资源,始终处于买方市场。
人才属于生产要素,并具有商品性,这就意味着人才有一定的价格。每个企业在雇用人才商品时,都必须给出价格。只是,由于人才的价值很难在当下就体现出来,因而其本身的定价难以预计。所以,在价格的问题上,企业不妨选择以技术入股、期权等方式,把报酬与效益结合起来,让买卖双方都不吃亏,从而降低市场风险。
企业雇佣人才,是一件高成本、高效益、高风险的事。特别是核心技术人才,一旦出现了“跳槽”的情况,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成本损失。如果是“跳槽”到竞争对手那里,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说,人才的投入产出比,与一般商品是不太一样的,它是非线性的。所以,企业不仅要懂得招揽人才,还得懂得留住人才。
人才商品有特殊性,要根据地区差异、企业差异制定不同的对策。然而,所有的对策都不能脱离一个中心,那就是以人为本,以价值规律对待人才的同时,还要从人文角度予以充分的尊重,并能够吸引人才。比如,企业要设置优秀的激励机制,对那些给企业提出合理建议、做出技术创新的员工,可以提供相应的报酬,或是实行年薪制度;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培训,让员工可以提升自身技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深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总而言之,企业在对待人才这件事情上,既要遵循市场规律,也要注重人文方面,让人才与企业相互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