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5年,爱尔兰正值大饥荒时期,英国经济学家吉芬观察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马铃薯的价格上涨了,但人们对它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涨。
根据需求法则,消费者对商品或劳务的购买数量,通常会随着价格的升高而降低。然而,吉芬商品所呈现出来的特性,俨然与一般商品的正常情况相悖。这种与商品需求规律相悖的现象,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而这样的商品也被称为“吉芬商品”。
到底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出现吉芬商品呢?剖析吉芬之谜不难发现,吉芬商品的出现需要两个前提条件:其一,购买者收入低下;其二,此商品是必需品。
我们知道,肉和马铃薯都是生活必需品,可肉的价格远远高于马铃薯。当马铃薯的价格上涨时,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实质性收入降低了。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哪怕肉的价格下降了,可消费者还是会压缩肉的购买量,而选择购买更多的马铃薯,来维持正常的生活所需。
经济学家认为,吉芬现象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反常现象,也是需求规律中的一个例外。不过,这种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无法回避的,它总是会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尤其是在灾难时期,必需品的价格越高,人们越会去疯抢,这是因为心理上的恐慌所致,他们担心此商品的价格日后会变得更高。
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吉芬现象,最明显就是股市和房市。
当某一种股票上涨的时候,往往会看到股民们争相购买的局面,大家都渴望赶上“牛市”多赚点钱;当一种股票的价格持续下跌时,购买它的人会明显减少,而手里拥有它的人也希望赶紧抛出。房子的情况也是这样,当房价一路疯涨的时候,买房子的人变得越来越多,甚至一些没有钱的人也开始想办法筹钱,都希冀着早日成为有房一族。
尽管需求定律告诉我们“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但我们不能因此否定,“价格与需求量呈同向变动关系”这一现象也是存在的。需求定律附加了“其他前提条件不变”的前提,这是抽象掉现实中诸多因素的形而上的东西;然而吉芬商品是现实的,是没有抽象掉其他因素的形而下的东西。如果看不到需求定律的前提条件已经悄然发生改变,就很难真正理解吉芬现象,它不是定理,却是客观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