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全网都在说的内卷,究竟是什么意思?|内卷化效应(1 / 1)

网上盛行这样一段话:“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让你拼命学习的不是选拔性考试,而是其他愿意学习的人;让你孩子上早教班的不是早教机构,而是其他愿意送孩子上早教班的家长。”甚至就连某些培训机构,也开始打出类似的广告语:“您不来,我们培养您孩子的竞争对手。”

勤能补拙,这一点无可厚非,然而当所有人都这样想的时候,就容易造成一场无休止的恶性竞争。最为明显的就是教育领域,孩子们越来越累,放学后不是补习班就是兴趣课;家长也越来越累,从胎教到早教,再到学区房,五花八门的辅导班,恨不得让孩子学会“十八般武艺”。在这场竞争中,起跑线被人们划得越来越靠前,孩子和家长付出了更多,而“赢”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在描述这一现象时,网络上频繁爆出一个词语:内卷化。

到底什么是内卷化呢?这个词语最先是美国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家吉尔茨提出来的,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爪哇国的水稻农业时发现:“农民在人口压力下不断增加水稻种植过程中的劳动投入,以获得较高的产量。然而,劳动的超密集投入并未带来产出的成比例增长,出现了单位劳动边际报酬的递减,即过密化现象。”这种现象就叫做“内卷化”,后来这一词语被引用到经济学中,用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

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一个社会的变迁,还是一种事物的演进,或是一个人的成长,一旦陷入到内卷化的泥沼,就会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地原地踏步、自我重复、自我消耗而不向前发展。“内卷化”的结果非常可怕,它会让一个人在一个层面上不停地内缠、内耗、内旋,既没有突破式的增长,也没有渐进式的积累,进而陷入到恶性循环之中。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组织,微观到一个人,一旦陷入这种状态,只会无谓地耗费着有限的资源,重复着简单的脚步,浪费着宝贵的人生。

以教育问题来说,全国的名校是有数的,能上大学的名额也是有数的,原来每个地区、每个学校,依照原有的竞争实力,都可以获得相应的入学名额。而今,一些地区和学校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入学名额,通过压榨教师的劳动、压榨学生的时间,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对其他学校和地区的名额进行抢夺。当其他地区和学校看到这样的情况,能善罢甘休吗?于是,也开始采取类似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家长和学生的情况也是这样,看到其他学生去上补习班和兴趣班,唯恐自己的孩子落后,也纷纷参与其中。到最后,我们发现:所有的教师都比以前更苦了,所有的学生都比以前更累了,所有的家长都比以前更焦虑了,结果呢?可能上大学的名额依旧是那么多,甚至还不如以前,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牺牲了时间,学生们失去了童年和玩耍的权利。

过度的教育内卷化,让很多孩子早早地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繁重的学习负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也让多少家庭和父母为之疯狂。最严重的问题是,一些人把教育内卷化作为敛财的工具,让家长们被迫为原本免费的义务教育花钱。

很多教育专家提到,教育内卷是在某种环境的裹挟下,所有人都提升了对自我的标准和要求。这原本没什么不好,真正需要关注的是“度”,教育内卷最怕的是让重复的、没效率的行为占满了孩子的课外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一定的时间,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让教育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家长可以有选择,学校努力用有意义的负担去替代无意义的重复考试和作业,用有质量的教育挤掉低质量的教育,用高素质的教师提供教育教学质量,让孩子们喜欢学校、喜欢老师、喜欢学习,才有可能破解教育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