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视线移到大梁的北面,看到那片占地宽广却只有做了一家余家商行标记的地方皱眉。
“这是燕北吗?就是皇七子燕北王的驻地?”
余巧凤问。
余九点了点头:
“嗯。”
“余家商行在燕北只有一家?燕北是否真的太过艰苦了?”
“八姐这话怎么说?”
“燕北占地乃整个大梁的五分之一,可见其地域之辽阔。但恰巧是这么大的地方,余家商行却只有一家。反观江南,面积不到燕北的三分之一,余家商行却遍布了每个县城,甚至在省城的地方还有两三家商行。”
余巧凤很会分析,余九嘴角勾起一抹赞许的笑:
“八姐这话说对了一半。燕北确实比较艰苦,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哪里的地理环境因素。”
“嗯?”
“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燕北是三国交界地,哪里杂居着很多的人。余家商行是京城发源起家的,而京城与燕北的民风又有许多区别之处。简而言之,京城的货物可以流通整个大梁除燕北的地方。但燕北的货物,却不能做到这一点。”
“九弟的意思是余家商行没有在燕北扩展,是因为当地民风的制肘?”
“嗯,也不能说制肘,大概就是发展的步伐较为缓慢吧。而且燕北满大街的都是走南闯北的商贩,固定居民的喜好与京城江南西南都不一样。商行一家就够了,没有必要扩张。”
像是在燕北那样的地方,一家商行都还需要采购当地的东西销售,生意还不算好勉强过得去而已。所以她是不会再劳民伤财的去在燕北城里扩张余家商铺的。
对于余家商行‘水土不服’的地方,她走得不用太快。慢慢摸索一步一个脚印才是王道。
余九的一袭解释余巧凤应该是听懂了。她点了点头,很认可余九的话。果然余九不愧为上百家余家商行的决策者,谋略眼光看得比常人都要远很多。
两人将视线从燕北之地移了回来,余九凭着记忆,在一座叫做卧丫山的地方做了一个标记。
“这里有什么特别的吗?”
“我每一次从武城前往骑岸镇,都会经过这片山地。”
“山地?”
“是,这里的土质很肥沃,而且山不高全都是土,山泉水从山上流淌到山下的湖中。”
“九弟是想?”
“我们余家的粮油都是跟各家农户收购的,陈家也是。但是陈家是做大宗买卖的,他们收购的农户都是固定的。我们若是只想着凭收购来跟他们抗衡,那是不可能的。”
“所以九弟是打算?”
“在卧丫山这里。”
“什么?”
“开山造田,自己种地。制造由生产到销售一条线的余家粮油。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保证货源,还能够保证价格会比一般的散卖着低一些。”
“开山造田?要在一座山上?将一座山挖平?”
“没有将它挖平,我们可以在高处种上麦子,在湖边种下水稻,再一些无法种麦子跟钟水稻的地方种玉米与大豆。”
余九此时觉得若是她当初念大学的时候读的是农业学院那该多好?就算不能研发出高产稻,但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凭着满腔热血瞎子过河。只不过转念一下,当年南泥湾都能成功,她若不放弃也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