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匠人听了小领导的讲话心中都议论开了:这小丫头不简单呢,先不说未雨绸缪做提前越冬的想法,就光这个窑洞的思维也不是寻常大人能想到的。这些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其中一个年龄稍大的人轻咳了两声轻声道:“既然大小姐为咱们计划这过冬的工程,行不行,该怎么做大家都把心中想到的讲出来,这是寨主他老人家心善呢,换作在村子里面也没有人替我们百姓想办法的,大家说对不对。”正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位老木匠的话立刻引起了其实匠人的共鸣。一位匠人站起身道:“胡老哥说的是,我们大家都受穆寨主的活命之恩,怎敢不以命相报。况且这过冬工程也关系到我们自己的身家性命啊,只是大家见都没有见过这窑洞,哪里谈得上什么想法,确实是无从说起呀”。众人也都称是,正在此时,其中一位中年瓦匠犹豫了犹豫,终于开囗道:“大小姐,我曾经在辽地见过您说的窑洞,但不能肯定是不是和你说的一样啊。”“噢,那你看看是不是这样的呢?”说着话,穆桂英把一张纸摆在了桌子上,只见纸上画了一座山岭,占半张纸,在山岭的正面是个半长圆的洞囗。而占了纸的另一半图则是从洞口进去的内面剖物图。如果是寻常人也许一时看不明白,但这些人都是行家里手,一看立时就明白了。那个说见过窑洞的匠人激动的说:“像,画的太像了,就是这样的,啊不,画上的比我见过的好太多了。”
桂英问他:“这位大叔怎么称呼。”那人连称“不敢”道:“小人叫朱二狗,您叫我二狗就行啦。”桂英一听这什么名字呀。其实古代的人因为生活条件不好,生养孩子成活率低,又都很迷信,所以以为给孩子取个贱名(大部分以畜生杂物),越贱越好,以为这样阎王爷就不屑过收孩子了。其实这效果怎么样,也只有天知道了。
桂英迟疑了一下,叫朱(猪)叔吧,不雅。叫二狗吧,自己一小孩叫那么大个大人“二狗”,自己心中真的不舒服。其实这个时代人的等级森严,像朱二狗胡大叔这样的难民,能奢望寨主和大小姐叫自己个阿猫阿狗就不错了,怎么会有什么想法呢?这就是后世人与宋代的认知差距。桂英犹豫再三终于道:“我叫你朱二叔吧,你把你看到的窑洞的情况讲一讲。”
提起往事,朱二狗话未开口泪水先淌了下来,他哽咽着说:“二十年前,我在距此三百多里的家乡,那时我刚娶过媳妇儿,每天白日出工(给人家盖房)晚上回家,日子过得很舒心。可是祸从天降,太宗皇帝北征,高梁河一战,大败而归,数十万青壮埋骨他乡。辽兵紧追本朝败军,多亏了呼杨两家忠勇武将,率军死命拖住辽骑,许多人才得以活命。可是陷人战场附近的百姓却遭了秧了。”